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河北省衡水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七次月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9-19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诉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虽然还有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存在,但它们在客观上离自己太遥远,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来认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解释力之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他们给我们输入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就用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他们建立了什么新的学派,我们就赶紧学习并介绍什么学派。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差序格局的提出显现了它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60多年,没有呼应,没有发展。

当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之时,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吴重庆先生写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此文努力想回答的问题是,今日中国农村究竟是什么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运行逻辑是什么。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作者首先回到费老的《乡土中国》里,对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舆论压人;“面子”有价;“社会资本”可积累。尽管我们还可能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概括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但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覆盖了传统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关系运作以及三者叠加起来的权威控制与管理。有关这三个方面,曾有学者分别尝试过学理性的探讨,并有不少成果问世。但作者的问题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越来越空心化,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中国现在怎么样了?借助于作者的实际考察,他发现,目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主要是农村家庭里面的主事人。他们原本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干农活的主力,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纠纷的当事人,如果这些人外出,长年不在家,那么农村的主体就没有了。农村主体的缺失带来的是乡村伦理道德、人情面子及关系运行方面的变异。于是上述熟人社会的行动特点变成了: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资本流散等。也就等于说上述中国人生活的三个要素的功能退化了。但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是称之为熟人社会呢?因为外出打工者的根还在那里,他们会周期性地回到家乡,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重新激活道德、面子和关系等的运作,算一个总账。

(摘编自《光明日报》《乡土中国的变迁》作者:翟学伟)

实用类群文联读

材料一:

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结构技法之一,是在故事情节之中和人物关系之间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金人瑞(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概括此法:“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由此看来,所谓“草蛇灰线”,是以蛇行草中,可见其行迹,灰线留于纸上,可辨其脉络,来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经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细看下去,却有一丝脉络可寻。

《水浒传》“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在写打虎之前,多次写他的“哨棒”,即是伏笔,又是互相照应,既暗示了哨棒打虎的情节,又为徒手搏虎作了铺垫,前伏后应,承上启下,形成了一条拽之通体皆动的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在故事情节之中,与情节发展或明或暗地合为一体。运用此法,能增强故事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使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使作品结构浑然一体而又曲折有致,富于艺术魅力。运用时应掌握隐与显的分寸,让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从扑朔迷离的烟云中渐渐显露出来。

(摘自尹均生《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8.5,第942页)

材料二:

关于《红楼梦》,李辰冬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读《红楼梦》“……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浪澎湃;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红楼梦》之所以能形成“波浪式”的结构,与其在情节塑造上使用“草蛇灰线”的技法是分不开的。在《红楼梦》中,前部的某一人物、某一事件对后文,甚至全书的结局都有深重的影响,全书俨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并非单个故事的拼接。

在甲戌本第八回宝钗看通灵宝玉一段有批语道:“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如图)

通灵宝玉

前八回对应情节

反复叙写的重点

第八回中“比通灵”的情节

下文对应情节

1.开篇时僧人与顽石(通灵宝玉)的对话;

2.冷子兴对贾

雨村进行的 “演说”;

3黛玉从母亲处“听说”、

黛玉的“忖度”

及黛玉与袭人的对话

1.通灵宝玉上有“许多字迹”,是一件“罕物”;

2.宝玉是衔玉而生的。

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正反两面“不离不

弃,芳龄永继”相互对应;

对应第五回“金玉良姻”判词,表明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在后文的婚姻关系。

反面镌刻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数语

第十五回,北静王问询是否应验;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节,“被声色货利所迷”,同“疗冤疾”对应;

下文“误窃”,

“凤姐扫雪拾玉”等情节,同“知祸福”相互对应。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改动)

材料三:

自胡适以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者并非一人逐渐成为共识。虽然我们需要对高鹗、程伟元整理印行《红楼梦》全本在《红楼梦》传播过程中的功绩予以肯定,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如果要充分了解全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我们就不得不对全书有整体的感知,基于此,探佚学成为“红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佚”的依据之一就是原著未佚部分中的伏笔、隐喻、暗示和文章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全书第一回,以一回文字来讲述甄士隐家的“小荣枯”实际上正是影射了在后文中贾府这样“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家族最终的命运——与甄士隐家类似,贾府在经历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后,最终也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甄士隐家与贾家之间由盛转衰的经历是类似的,而甄士隐在经历人生起落之后所领悟到的《好了歌》也就成了对当时社会中家族兴衰荣辱之间迅速转递的写照了。第五回中王熙凤的判词也是一样。“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说明了王熙凤作为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同样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

《聪明误》唱词道: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摘自任世权《红楼梦中的“草蛇灰线”析论》、陈卫云《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解析》)

材料四:

小说发展到《全瓶梅》与《红楼梦》的阶段,人物性格与情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草蛇灰线法仍常常出现于这些作品的情节描写中,成为中华小说独树一帜的个性特征,如张竹坡指出:文学千曲百曲之妙,手写此处却心觑彼处,因心觑彼处乃手写此处。

“草蛇灰线法"在《水浒传》、《红楼梦》 等古典名著及话本小说中的普遍运用,并非出于偶然。从中国小说史的脉络看,此类小说置根于说书艺术的土壤,是说书艺术的书面结晶,既可供书场听说,又可供案头阅读。其基本读者,主要是出入于书场的市井细民,故而书面化以后,仍保留说话艺术的传统。说话艺术是诉诸欣赏者听觉的艺术,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决定欣赏者无法细加咀嚼反复玩味,而只能凭借现场听觉感受获得美感。因此,所叙人物故事,只有具备情节生动而又条贯清楚的特征,才能迅速感染听众;加上包袱丛生,悬念迭出,才会产生粘人的强烈效果。草蛇灰线法在接续人物或情节上的重要作用,刚好适合于说话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同树异枝,同枝异叶”,情节与人物分开讲述之后,最终必然有所归结,这恰好为草蛇灰线法提供可用武之地。说话人用草蛇灰线法反复提及某一事物,逐步加深听众的听觉印象,进而产生一种特定的心理期待,从而引出情节上的高潮,强烈的感染听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甚至可以调侃一点说,草蛇灰线法是说书艺术哗众取宠的有力手段。我国早期白话小说渊源于宋元说话,自宋而始的说话艺术对其影响巨大而深远,艺术上与之一脉相承。从这一意义上说,金圣叹的草蛇灰线法,完全符合小说艺术的发展规律。         

(摘自《中国古典小说一种独特的结构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①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②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③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④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⑤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⑥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⑦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⑧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⑨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⑩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 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

【注】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一年后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①髣髴:同“仿佛”,在这里是大体知道的意思。②斩然:痛苦的样子。斩:通“惭”。在疚:《诗·周颂·阈予小子》:“媪媪娠在疚。”后世作为居丧的代语。③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剪纸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           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            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              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简单,但其能够反映百姓的充分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南耒阳的一个来自留守家庭的女孩钟芳蓉凭借文科676的优异成绩夺取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绩,但在万众瞩目中她报考了北京大学的“冷门”考古专业。这让一众网友感到匪夷所思,“学啥考古啊,穷人家的孩子选点实用性强、好找工作的专业得了。”但钟芳蓉肯定自己没有选错专业,立志要成为沙漠考古中的“敦煌女孩”。

材料二:近期发生了两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一是仅仅初中毕业的杨超越完成一众985/211本科、研究生毕业生都实现不了的梦想——落户上海。二是据说没上过学的少年丁真,短短数日力压一众小鲜肉爱豆,连续多日登顶热搜,更引发全国各省抢人大战,俨然有成为顶级流量网红的趋势。新华网发布的《95后谜之就业观》调查结果也显示,有52%的95后毕业生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很多大学生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材料三:有一个火爆的名词叫做“斯坦福鸭子综合征”,用来形容行业顶尖人群的状态:他们像水面上的鸭子,看起来悠闲,可鸭掌在水下拼命倒腾,生怕落于人后。例如今年最红博主李佳琦,一声OMG就摇身一变最强带货王,但他做直播的三年间,完全没有娱乐生活,没有朋友,所有时间都用在做直播,做总结,不能停,也不敢停。忙的时候他接连工作40个小时,创下一晚上试色189只口红的记录。

毕业前,你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追梦新时代”的演讲比赛,你将如何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