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句式变换与仿写

作者UID:7319097
日期: 2024-12-22
复习试卷
单选题
语言表达
综合题
语段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报10月1日讯(记者马璐)史诗巨作《长津湖》9 月30日正式上映,很快便收获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正是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观众陈婷婷在观看完本片后激动地说,这是今年以来她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电影了。同时,记者在我省多家影院走访时发现,该片不仅排片量、上座率稳居前列,观众们更是在怀着崇敬之情观影后,反响热烈,爱国热情高涨。

“目前该片在我们影院的预售情况是相当好的,我们还将继续推出更多优惠活动,希望有更多观众看到这部优质影片。”长春欢乐城国际影城市场部经理闻博表示,这部影片也给电影行业和市场带来了良好效益。

(摘自《吉林日报》2021-10-02)

[材料二]

专访吴京:《长津湖》足以影响我一生

记者:孔小平

记者:        

吴京:我演过很多军人角色,这次有所不同。我演的伍千里是一个连长,更像一个兄长,他要照顾整个连里的157名战士,他有责任让他们能够安全地回家。所以,他背负了很多东西,但又不能有太多的外在表现,他是内心很柔软、外表很刚强的人。

记者:        

吴京:七连一百多个演员中,有很多都是退役的军人。看到他们,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所

以自然而然地就跟他们融到了一起。开机前,我们全连一百多个演员在同一个大灶里吃饭,在同一个大炕上睡觉,在同一个片场中挨冻、受饿、吃苦,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记者:        

吴京:我在《长津湖》这部戏里经历的一切,足以影响我这一生。我们是在用电影《长津湖》来纪念那些牺牲的前辈们,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事迹。当年,那么多的志愿军前辈们,他们命都没有了,有的人被冻成了冰雕。我们现在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当下的幸福。

(摘自《扬子晚报》紫牛新闻2021-10-01)

[材料三]

拍好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评论员:樊大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史诗电影《长津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深刻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志气,是对这个国庆节最好的献礼。中国电影要坚定走自己的路,传递中国故事的力量。

《长津湖》能够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激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伟大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长津湖》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展现了浩然之气、阳刚之气,让人们明白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明白“最可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星”。

拍好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是这个时代的使命,也是一个行业的全新发展机会。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理应乘势而上,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与世界达成共情的情感,推进电影高质量发展,让中国电影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摘自《北京青年报》瞭望台2021-10-03)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乐  水

贾祥伦

①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②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③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④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萎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丁丁冬冬”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⑤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放在盆里,变作盆形;放在碗里,变作碗状;放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装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不也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⑥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为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太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架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想到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奥妙无穷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 ,背后是鬼者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⑦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你听,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答滴答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⑧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⑨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守柔”,守柔若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彭加木

高洪雷

1980 年 6 月 5 日,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带领下,由北向南穿越了罗布泊全长 450 公里的干涸潮底,在潮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准备,并按计划到达了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 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终于首先被中国考察队完成了。6 月 11 日,完成罗布泊考察任务的彭加木,在米兰农场小憩片刻,便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然后取道敦煌返回乌鲁木齐。

6 月 16 日下午 2 时许,考察队来到“黑色大耳朵”神秘的耳垂库木库都克以西 8 公里 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 400 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起先,彭加木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要用去大约 7000 元资金,这在当时 是一笔巨款。最后,他是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的。

6 月 17 日上午 9 时,部队回电同意给予物资援助,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按照科考队提供的说法,下午 1 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了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立刻,一股不祥的预感袭上王万轩心头,因为他清楚,彭院长冒着 50℃以上的高温单独到沙漠里找水,是极其危险 的。

随即,队员们循着彭加木的脚印集体东去寻找,脚印消失处,大漠茫茫,雅丹处处, 哪里还有什么痕迹。

天黑了,考察队把三部吉普车全部开到高处,每半小时发动一次,打开车灯,同时燃起篝火,期待彭院长循着亮光返回宿营地。这一夜,罗布泊恐怖的漠风舔舐得火苗呼啦啦直冲天际,黑色的柴屑如黑蝴蝶一般狂飞乱舞。

次日,罗布泊刮起 11 级的“妖风”,彭加木遇难前捕捉到的一峰小骆驼干渴倒毙,继而被风沙掩埋。此后 5 天,又有两次大风暴来袭。风暴中心,黄龙一般的沙柱扶摇着直升天穹,如一架架巨大无比的抽风机,将地面上的浮物与残迹席卷一空。

就这样,在这个中外探险家谈之色变的陆地“百慕大",在这片世人公认的“死亡之海”, 彭加木从此永远失踪了。

这位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体育)特写:12岁柔力球少年走上全运赛场

新华社天津7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周畅、李华梁)   5年前,当姚喆文从奶奶手中接过柔力球拍时,他想都不敢想,这个小小的球拍,会带着他踏上全国比赛的赛场。正在天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柔力球决赛中,12岁的姚喆文与60岁的叶建英搭档,用一套名为《时间都去哪了》的套路动作,参与花式双人自编套路的比赛,这一老一少的组合颇惹人注目。

姚喆文的柔力球之旅源于奶奶倪恩光,奶奶退休后开始练习柔力球,2012年倪恩光参加比赛时看到了一个儿童用的柔力球拍,便买回来给姚喆文当玩具。2014年,在湖北省运动会上,姚喆文看到了柔力球第一名的大哥哥,“心里非常羡慕”,于是开始练习柔力球至今。

学习柔力球对小学五年级的姚喆文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乐趣。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结识了很多跨越年龄的“球友”,甚至成为不少柔力球爱好者的“技术指导”。平时做完作业后,姚喆文就会在家附近超市门口的广场上,教跳广场舞的爷爷奶奶们练习柔力球,做他们的“小教练”。

叶建英是姚喆文的搭档,也是姚喆文口中的“叶帅”“叶妈妈”。在叶建英看来,姚喆文非常有韧劲。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练习失败后叶建英都想放弃了,但是姚喆文却坚持要练下去,每天都进行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当记者问起他练习的动力时,姚喆文笑着说:“因为我很喜欢这个动作呀!”当同班同学们都开始过暑假时,姚喆文对暑假参加全运会乐在其中。“他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还是成熟一些的,做事很有规划。”叶建英说。在她看来,姚喆文的花式柔力球在他这个年龄段可以算得上“湖北第一了,二十多个套路随便点他都会”。

这次比赛,姚喆文的父母都前来支持,对于亲友团的关心,姚喆文最想得到的就是“拿个牌牌给他们,要保三争二夺一”,而对于比完赛后的安排,他唯一明确的就是“想吃北京的烤鸭”。

倪恩光说,最初只是想让孙子多一些爱好,柔力球这个爱好可以让他多运动,现在,每天做完作业后,姚喆文就会一直拿着球拍,但其实姚喆文的爱好很广,羽毛球、乒乓球、轮滑都很喜欢,还学习过街舞和主持人表演。“球友们说我是小孩子,可能会更加灵活一些。”姚喆文说,与他一同参赛的都是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级别,他有时会感到有些孤单,想带动更多同龄人一起玩柔力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 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 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 “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

②1977 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 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 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深厚的民族,在普 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 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 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 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 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 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 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 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 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 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 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 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 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 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 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

《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 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 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 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 课,每次两小时。“文革”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 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 300 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她还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 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无不欢喜赞赏。

⑪1989 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 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遍 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 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⑫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 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 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 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⑬现在,叶嘉莹以 90 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 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⑭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 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 “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 90 岁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 诗的缘故。”

【相关链接】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叶嘉莹,号迦陵,出身叶赫那拉氏,知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古典诗词。南开大学中 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 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阅读

赵文美

  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着一池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但它依然绿干亭亭翠叶田田,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留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唯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变的王者风范。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神,活得清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再,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难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不惧艰险摧残的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痴如醉!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段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偕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