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2015—2016学年山东利津县初二下期末模拟历史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三大改造完成
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

A、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召开了中共八大
C、 完成了三大改造
D、 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运动的开展(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的口号多传遍大江南北,它反映的史实是(     )

A、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实施“一五计划”
D、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经营形式从家庭私人经营到集体经营转变
B、 所有制结构从私有制到公有制转变
C、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 为工业化的开展奠定基础
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恰当的是( )

A、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 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C、 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有一年,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A、 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 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执行
B、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南方谈话”的发表
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 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下列事件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是(   )


A、 青藏铁路通车
B、 “一国两制”的提出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实施
D、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员往来频繁
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 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 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2006年,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价值
B、 “求同存异”倡议的合理
C、 民族区别自治政策的成功
D、 “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 人民生活的提高
B、 综合国力的提升
C、 医保制度的建立
D、 就业制度的变化

下边是一张粮食供应票,下列关于此供应票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它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反映  
B、 说明当时的物价水平低
C、 可作为研究经济史的证据  
D、 表明当时的食品供应紧张

材料题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杂志上的历史

《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周刊每年年末都会评选当年的“风云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一书的作者列努斯曾说:“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入历史课本。”

材料一:1951年的期刊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时代》首次介绍给西方人的是周恩来,下面的小字很有意思: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对周恩来和新中国的“妖魔化”和“丑化”也许不难“理解”,因为当时中美两国正深陷于一场战争的泥潭中。

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人物又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

材料三:这是1972年2月6日的期刊,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画面表现着尼克松与毛,周的见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中国的歌舞表演。由于英文中的Odyssey(旅行)具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含义,所以由此看出,美国方面对此次对中国访问还是很满意的

材料四: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是新时代的引路人,他引领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时代,中美关系也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迈向世界的关键性第一步。……中国实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战略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只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之一;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则成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十四大后中美关系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迅猛发展。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