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物试卷库

浙科版生物学2023年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0内环境和稳态与免疫调节

日期: 2025-04-01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属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尿素
C、 丙酮酸
D、 胃蛋白酶
如图①~④为人体内的体液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②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糖原等物质
C、 ④中的细胞呼吸产物既可以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 若④为肌肉细胞,则④处氧气浓度高于③处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丙中可能存在一些白细胞
B、 甲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甲、乙、丙共同构成了人体的体液
D、 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甲处含量一定高于丙处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口腔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 巨噬细胞能识别并吞噬病原体
C、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D、 只要注射了疫苗,就能避免病毒的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疾病是(  )
A、 艾滋病
B、 狂犬病
C、 禽流感
D、 非典型肺炎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B淋巴细胞的质膜上有多种抗原的受体
B、 辅助性T淋巴细胞直接识别细菌表面的抗原
C、 巨噬细胞将细菌蛋白全部分解成氨基酸
D、 效应B淋巴细胞能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

下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细菌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①表示细胞免疫中溶酶体内水解酶分解细菌
B、 吞噬过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C、 ④中物质合成受细胞核控制,需要在③中加工
D、 若②为处理后的抗原,可能引起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
下列关于细胞和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的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组织液
B、 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C、 免疫细胞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D、 肌肉细胞的厌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
将单细胞动物变形虫置于人工设置的液体环境中,定期测定变形虫和环境中的离子浓度,下表为离子浓度稳定后的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Na+

K+

Cl-

变形虫(μmol/mL)

1

42

3

119

体外环境(μmol/mL)

21

16

41

119

A、 变形虫维持这个状态需要消耗ATP
B、 变形虫与体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依赖内环境
C、 该人工设置的液体环境中不可能只含Na+、K+、Cl-四种离子
D、 在变形虫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人体内四种不同的体液。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只有在甲内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
B、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乙和丙中
C、 乙到丁的过程受阻可引起组织水肿
D、 甲、丁可分别表示肌细胞的细胞内液、淋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的pH不会有明显下降
B、 机体饥饿时肝细胞释放葡萄糖以维持一定的血糖浓度
C、 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的,与神经调节无关
D、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所有细胞都只能通过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
B、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
D、 内环境的稳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
登革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如图所示为人体对抗登革热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登革热病毒表面可能存在多种抗原
B、 物质甲还可能促进其他细胞分裂分化
C、 巨噬细胞能将病毒降解成抗原-MHC复合体
D、 抗体I与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代谢以及外界影响都可引起内环境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B、 血浆中含有激素、血浆蛋白、尿素、乳酸、CO2等物质
C、 静脉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后会引起机体血浆量短时增加
D、 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若该图表示人体局部细胞及其周围的生存环境(图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人体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②
B、 油脂、磷脂、胆固醇三种脂质不会都出现在①和⑤中
C、 若图中③为肝脏细胞,则饥饿状态下①处的血糖浓度可能高于⑤处
D、 若图中③为胰腺细胞,则其分泌的胰蛋白酶不可能出现在①或④中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有关新冠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有多种变异株,与遗传物质为单链RNA有关
B、 感染该病毒后,B淋巴细胞主要在淋巴结处增殖分化
C、 吞噬细胞处理该病毒后,会产生多种特异性抗原-MHC复合体
D、 多次注射重组蛋白疫苗后,机体会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抗原检测法等,两种方法的效能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检测法比抗原检测法更灵敏
B、 抗原检测法更依赖于体内的病毒数量
C、 核酸检测呈阴性可确定个体没有携带病毒
D、 潜伏期和传染期后,均不能用抗原检测法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正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方式,截止2022年4月5日我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2亿8358.6万剂次,从而有效降低因新冠引起的重症病例及死亡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是因为该病毒可以在体外增殖
B、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C、 在体液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并直接将其降解
D、 注射新冠疫苗加强针的目的是为了让体内的记忆B淋巴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尤其是病毒出现了新变异株-德尔塔、奥密克戎,更是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发现,德尔塔毒株至少有15处突变,奥密克戎毒株至少有32处突变,这些突变的综合效应使病毒能部分避开一些中和抗体,造成免疫逃逸,传染性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变异病毒的各种突变可能来源于染色体畸变
B、 新冠变异病毒避开抗体后可以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
C、 核酸定性检测时使用PCR扩增技术有利于发现被感染者
D、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可激发人体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缺乏病
B、 艾滋病患者出现痴呆症状与HIV攻击脑细胞有关
C、 HIV能侵入宿主细胞的物质仅是其遗传物质RNA
D、 HIV入侵宿主细胞依赖宿主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与入侵细胞有关,人体能产生对抗S蛋白的抗体,从而阻止病毒入侵。人群已普遍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疫苗①)。现利用基因工程将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和腺病毒重组形成腺病毒载体疫苗(疫苗②),疫苗②可使人体细胞高效表达出S蛋白,能长时间反复刺激免疫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疫苗均需多次接种,因为单次接种无法产生大量记忆细胞
B、 机体接种疫苗②前感染过腺病毒,可能会减弱疫苗的免疫效果
C、 机体分别接种疫苗①和疫苗②后,产生的抗体种类完全相同
D、 机体分别接种疫苗①和疫苗②后,体内都只发生体液免疫过程
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
B、 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
C、 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
D、 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图表示新冠病毒的S蛋白通过识别膜上ACE2蛋白入侵某人体细胞的过程,其中S蛋白是新冠病毒最重要的表面蛋白,研究发现S蛋白能变成至少10种不同形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入侵细胞需要穿过两层单位膜
B、 S蛋白可决定新冠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特异性
C、 ACE2蛋白由该细胞特有的某一基因表达形成
D、 可利用ACE2抗体与S蛋白结合以阻止病毒入侵细胞
辅助性T淋巴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一种特殊蛋白质CCR5(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为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其易被HIV侵染
B、 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C、 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增高是因为HIV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RNA自我复制
D、 理论上可采用敲除HIV感染者T细胞CCR5基因的方法进行基因治疗
图1、图2为两种特异性免疫的某阶段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多种抗体可以作用于同一种病原体
B、 图1免疫应答方式也可以解释异体器官移植导致排斥的机理
C、 图2反应后可被巨噬细胞清除
D、 新的记忆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感染相同病原体的体细胞,且反应更强烈
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 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C、 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D、 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
下图为研究不同品系小鼠的皮肤移植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系小鼠1在初次排斥前,因非特异性反应引起移植处炎症反应
B、 B系小鼠2排斥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的“某淋巴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C、 若先摘除B系小鼠1的胸腺,则其发生初次排斥的时间提前
D、 若给B系小鼠2移植的是C系小鼠的皮肤,则其体内的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
下图为人体某体液免疫过程部分图解(字母表示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与a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B、 a、b、c均为抗体,仅c能分布到体液中起作用
C、 细胞②克隆分化成细胞③④需要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
D、 若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细胞③的细胞周期将会变短
下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开放性伤口中,皮肤表层抗体作用于病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
B、 图中a为白细胞介素-2,c为抗体,每个抗体有二个抗原结合位点
C、 图中F(成熟的B淋巴细胞)和G(浆细胞)都可以合成抗体产生抗体的是细胞F、G、H,但是其中G表面没有受体
D、 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①②③④过程都会被活化

综合题

实验探究题

为研究灵芝成分灵芝多糖、灵芝三萜的抗肿瘤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小鼠淋巴癌细胞悬液、培养液、灵芝多糖、灵芝三萜、血细胞计数板、流式细胞测量仪(检测细胞凋亡,具体方法不作要求)、培养瓶等。

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如下表:


过程

结果或结论

实验1

实验分2组,A组:小鼠淋巴癌细胞悬液+培养液;B组:小鼠淋巴癌细胞悬液+培养液+灵芝多糖。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

结果:

结论:____。

实验2

实验分2组,A组:小鼠淋巴癌细胞悬液+培养液;B组:小鼠淋巴癌细胞悬液+培养液+灵芝三萜。培养至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不足,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细胞计数板检测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

结果用坐标曲线图表示:



结论:灵芝三萜有抗肿瘤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灵芝三萜抗肿瘤机理,可在培养液中加入同位素标记的                                          ①                                          (物质),通过检测      ②                                          来判断灵芝三萜是否能抑制小鼠淋巴癌细胞增殖;同时用流式细胞测量仪检测灵芝三萜是否能促进小鼠淋巴癌细胞凋亡。

实验3

    小鼠淋巴癌细胞悬液分4组,加入同位素标记的相应物质后进行培养、检测。

结果:____。

结论:灵芝三萜能抑制小鼠淋巴癌细胞增殖,也能促进小鼠淋巴癌凋亡;灵芝多糖无上述功能,且对灵芝三萜的作用无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