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青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本题20小题,共50分。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武乡县进行反贪污、反摊派斗争,召开群众大会,改造旧有基层政权。开展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
A、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 巩固反封建斗争成果
C、 团结群众坚持抗战
D、 减轻根据地民众的负担
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化出现新内容,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 “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
D、 “反霸权”、“全方位”、“不结盟”
下列国际组织反映的世界发展趋势是(   )

A、 世界经济新秩序已形成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C、 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挑战
D、 世界经济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
据统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实业资本流动从1980年的543.9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43万亿美元。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 拉大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B、 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C、 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D、 源于跨国资本的持续扩张
战争、改革都从不同层面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一基督教开始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B、 奥斯曼帝国扩张一一首都巴格达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C、 笈多帝国建立一印度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D、 大化改新一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们称颂”,主要是因为巴黎公社( )
A、 改善了工人生活条件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
D、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分析题: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结束70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中国推动国际法体系发展的具体路径应当是,通过从融入到参与、从主动到主导,最终实现从规则的“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变。逐步引导改变不合时宜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在增进人类福社的同时,有力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强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应当在变动的国际法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再以“旁观者”而是以“融入者”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积极面对以前可能并不需要直面的问题。应当重视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把中国的合理权益和主张上升为新的国际法规则,将中国价值、法治观念和法律思想注入新的国际法体系。与此同时,在关注国际法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国际法学者也应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形成一套成热的、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增进中国诉求的国际法理论体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等

材料二:隋唐时期,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印章与石刻、拓片的基础上,雕版印刷术出现了。印刷术发明之后,民间书籍的大量印制和低廉的销售价格,为全国范围内学校教育的推广和读书风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它通过与科举取士的互动,推动了古代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士人阶层的更替。同时,它还引发了宋代知识形态的根本变革,促进了“宋学”的崛起,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勃兴,书籍得以大量印行,这就大大地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完善,使它不仅在国内传播,而且借助于印刷术的力量远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和中亚等地方。

——摘编自李昕揆《雕版印刷术与宋代文化转型》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