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备考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议论文阅读

作者UID:7319097
日期: 2024-07-07
二轮复习
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言而有信,诚者自成

汪曦永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朋友间交往,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信者,人言也;诚者,言成也。《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认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崇尚诚信不仅是古训,更是当下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

出言必成,其言方信,“诚信”二字是成功的关键。商鞅变法图强获得成功,始于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商鞅制定好变法之策后,并没有立即公布,而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镒黄金。就在百姓感觉难以置信之时,赏金加到了五十镒,终于有人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以此向国民宣布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循名贵实,信赏必罚,改革法令迅速得到有力推行,为后来秦国的兴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信义,就没有立世之本。孔子认为,如果国家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则“民无信不立”,国家就会垮掉;如果一个人不讲信义,则“不知其可也”,无法确定这个人是否能把事情做好。对于诚信的重要性,《荀子》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第一位的就是“诚”。现代汉语中,将“诚信”二字连用,表示处事真诚、讲信用。诚侧重内心层面,指内心情感的真实无伪、自然流露。信侧重于人际交往层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诚于中,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更看重实际行动,要从每一件事做起。“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清代廉吏汪辉祖认为,只要有一件事失信于人,别人可能就事事生疑。因此,必须时时谨记自己的承诺,小事也要认真对待。曾子妻子哄骗儿子,要“杀彘”给他吃,结果曾子真的要“捕彘杀之”。面对妻子所谓“特与婴儿戏耳”,曾子严肃地批评:“现在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戏言虽小,但关乎诚信,为了教导孩子诚实诚信,曾子身体力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终给孩子“烹彘”而食。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诚信都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每个诚信的故事都为社会注入正能量。一诺千金的季布、替夫还债的武秀君……从古至今,诚信一直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永远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尤其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该重信守诺,坚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让诚信成为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

人有信则立,国有信则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立足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诚信原则,反对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歪念,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依靠矢志不渝的奋斗,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阅读《择善而从最重要》,完成下面小题。

择善而从最重要

利哈乔夫

①择善而从最重要。

②择善而从,所谓“善”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儿童时期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但是这种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民族主义者。

③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

④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什么样的爱才叫智慧爱呢?我认为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尊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智慧爱是理性、冷静、科学进取的爱,智慧爱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长的爱。爱,不能是盲目的,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凡事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懂得适时点醒骄横无礼的孩子,可能培养出一个明理谦逊的公民。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对待你所喜爱的人善良,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⑤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对重大原则保持忠诚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缺乏忠诚因素的爱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命运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忠诚,对家乡要忠诚,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忠诚,对祖国要忠诚。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忠诚。

(节选自课后推荐篇目有删改)

阅读《青春永不褪色》,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永不褪色

①有人说:“世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如同生命终将逝去,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认为,世上只有青春是不朽的,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

②我之所以说青春不褪色,是因为我所说的青春不是指青春期,而是指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他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爱因斯坦年老时,却仍能跟孩子们天真的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90余岁高龄依旧精神的奋斗在手术台上,这样的他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③如何让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呢?

④让青春永不褪色,我们需要有乐观开朗的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苦难常会在不经意间来临,就如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风雨,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是最完美的使命,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一首美诗、一首诗书,高唱大江东去,始终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唯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们的青春才不会受生活中艰难困苦的影响,永远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⑤让青春永不褪色,我们需要学会忘记和铭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余,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你,最终只能古代的岛下席慕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光辉里,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既然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就不该在左岸与右岸中迷失。

⑥让青春永不褪色,我们更需要一份难得的沉稳,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不能只靠热血和激情,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美丽却无法保持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精神才能犹如太阳一般,耀眼而永恒。

⑦现在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全体国人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积极投入生活,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⑧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才能永不褪色,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风华正茂。

(选文有改动)

阅读《勇于给自己开药方》,回答问题。

勇于给自己开药方

向河

①医不自治,意指医生不给自己和家人治病。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父亲治病,迟迟不见效,一日有事外出,托徒弟依方抓药,徒弟发现其中一味药用量偏小,以为老师疏忽,不假思索加到应有剂量,结果淳父服药后效果出奇地好。原来这味药有剧毒,而病人是父亲,淳于意考虑再三,不敢给足剂量。病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诊断时容易掺杂额外顾虑,由此可见,给自己人开药方需要勇气,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是如此。

②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倘若难为情、爱面子,陷入医不自治的桎梏,不愿对自己下猛药,就难以达到“体检”“治病”的目的。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给自己治病打不得半点折扣,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药量”下足,方能祛除病毒,强身健体。

③改正错误,需要勇气,需要行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们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犯错误。我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犯了错误就检讨,就要勇于改正。”多些知错必改的勇气,拿出知错必改的行动,才能真正与错误决裂。

④勇于给自己开药方,需要早改早止损。错误刚萌芽时,往往造成的危害不大,改正起来也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交太多的“学费”。反之,改正得越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缝隙就会沦为大塌方。党员干部“有错误就赶快改”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要求,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小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大错误更应及时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掩饰错误,推诿过失,终究会让“小病”拖大,“大病”拖至不可救药。

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公利,才能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这也正是我们党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实现自身跨越,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所在。

⑥“往之不谏,来者可追。”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需以身作则,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主动查找和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工作中的不足,有缺点就克服,有问题就解决,有错误就纠正,一时一刻也不能懈怠,一丝一毫也不能放过。只有勇于给自己“开药方”,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排毒杀菌”,“补钙壮骨”,才能挑起时代重担,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选自《内蒙古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经营好你的人生》,完成问题。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着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 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 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 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 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 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 天写上十几个小时,写 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 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余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 一次。 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 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 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潘悦

①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并不陌生。从语文课堂上的诵读,到综艺节日里的比拼,每个人都可以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答案”的疑问。

②诗歌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彰显了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讲求用雅致凝练的语言实现抒情表义,含义深长的同时又追求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看到大雪纷飞,写下“燕山雪花大如席”;目睹银装素裹,感慨“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誉瀑布奇观,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会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砥砺自我,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劝人奋进,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友人,以“采菊东满下,悠然见南山”安定内心……这些千古流传的诗歌以其意象、哲理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成为现代生活中生机勃勃的文化存在。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也是人的情感意志的表达载体。古人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相似的生命经验,促使今人与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同频共振: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进发出激励人心的力量, 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卓绝,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超然……每读及这些诗句,就更能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挫折便显得不再难以逾越。

④今天,身处现代文明的快节奏中,那些亲近自然、缘事而发的诗句,能让人逸兴遣怀,为人生掬一捧清泉。留心夏季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流连秋日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充满趣味的“闲看儿童捉柳花”,体现境界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助诗歌,人们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凝视自然的神奇,发掘自我的诗心,给生活添一份诗意。

⑤古诗是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其中的胸襟抱负,温厚美德、日常哲思、闲情逸致,给予我们情感思想的共鸣、人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理解诗歌,不在于答案是否标准,而是从正确的语词训诂和创作背景出发,尽可能地抵达诗心,给出合情合理的解读,这才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归。在汉字的搭配组合中探寻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是诗歌言约旨丰的独特意蕴之所在。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如此诗所言,古诗就像明月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5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周珊珊

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一百多年前,李大钊向青年发出召唤。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青年应自信自强,放飞青春梦想,

②自信自强,来自于不怕苦、不怕难的积淀。          。任何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终、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从湖北襄阳的一名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每一年的建议都与基层劳动者有关;“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团队,平均年龄34岁,最小的成员出生于1995年。从田间地头到科学前沿,从内地到边疆,广大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阳而生,蓬勃发展。

③自信自强,也在于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历练。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的张小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不开青年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广大青年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甘于奉献,舍生忘死,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④自信自强,更在于         。苏炳添突破年龄和体能局限,在百米短跑中取得了9秒83的成绩,再次刷新历史:“最美大学生”刘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主动请缨到艰苦边远地区服役,实现自己卫国戍边、历练人生的从军梦想;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失聪,却不服输,不气馁,努力学习,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广大青年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在各个赛场上书写着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⑤民族复兴,使命光荣。广大青年要自信自强,担大任、明大德、成大才、立大志, 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生活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阅读《素以养绚》(有删改),回答问题。

①“素以养绚”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八佾》(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会事后素。”

②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明纸张以前,都是以丝绸作画。素,指的就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孔子说,彩绣、绘画虽美,前提是必须在白色的绢帛上,才有了之后的绚烂呈现。孔子的话,按现在的解读,就是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其内心是否丰盈。而一个人内在丰富质朴,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美的。

③“素以为绚兮”提倡的其实是美学观念:简洁、质朴的美,才值得拥有。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往往通过一双美丽的眼睛,来认定一个女孩是美的。邻家有个女孩,并不是十分惊艳,但她目光纯净,见人有礼貌,张口前先微笑,每天阳光开朗的样子很受周围人喜爱。大家都说,这样的女孩才是最美的。简洁、质朴的美不仅仅是青春年少的阳光开朗,这种美也是桑榆未晚的温和淡然。去年小区新搬来一位老人,个子矮矮的,其貌不扬,每天除了买买菜就是打打太极拳。当疫情突如其来,有些人感到恐慌无助时,老人却主动请缨当了小区志愿者。很多人劝她,年纪大了,这么危险的工作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她笑笑说:“我是一名医生,现在虽然退休了,但防护常识可没丢,这个时候正好用得上!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那一刻,老人的形象在我心里一下子高大起来。看着老人质朴的笑容,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④“素以为绚兮”上升到做人的高度,就是我们要守住本分的底线。这个本分就是素,就是质朴的本质。老子《道德经》中曾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如今每每提及世风日下,其实就是指人失去了初心,以及质朴的生命本质。

⑤“素以为绚分”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开发有我们想象中漫长,在有限的生命里,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关爱;人与人的班满也要适度,彼此保持。假若人与人之间相互欺诈,无限索取,在人生这张白纸上信笔涂鸦,越是繁杂,艳丽,反而失去了美丽和生动。

⑥作家黎戈在文章里写到:“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笔底波调。”我也曾在书中看到一段文字,写得非常有味道。大意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座庭院,院子不仅要静溢安和,也要有四时花开。也许在现实中这座庭院不能拥有,那我们就把它建在心灵上,并在里面种上理想、追求、乐观、努力,如同松柏,四李青界,盈盈可喜。让平决的生活变得活色生香,使人生变得有意义,让日子平淡如水,却是上善若水。

⑦素以为绚兮,亦可为素以养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唐雪健

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对诱惑,有时舍得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②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伟大事业之中去,让生命焕发多姿多彩的绚丽。

③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容易浑浑噩噩,目光短浅,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旧椅子。她说:“我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为了搞好科学研究,她放弃了许多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图享受,不追求生活的安逸,这种放弃为人生做了精彩的诠释。

④1955年,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阶衔的消息时,感到十分不安。他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降衔申请》,说:“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功绩授勋。回顾自身历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申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作为平凡的人,我们敬仰这种大舍得、大境界的人。

⑤能放弃的时候舍得放弃,实在是一种人生智慧。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顺其自然,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名利场中,就会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自觉用有限的生涯追求无涯的知识,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信念;在神圣的职责面前,有无私的忠诚;在人民群众的疾苦面前,有博大的爱心。

⑥舍得放弃还是一种自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倘若让自己跟着诱惑走,被身外之物所束缚,就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和多彩。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这种豁达的放弃,就是一种人生的自守。

⑦《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住。放弃是一种自守,就要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

⑧错过了花,你将收获果实;错过了太阳,你会看到璀璨的星光。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智慧。

(有删改)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随心的阅读

刘恩波

①读书节期间,“阅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画家黄永玉说,“看书是一种快乐,然后才是知识,才是本钱。”私下觉得老人家此话算是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快乐,就是随心的阅读。

②有目的的读书和无目的的读书,效果和状态肯定不一样。从前读鲁迅,是求学过程的要求,带有强行和必需的意味,让少年的我很是头疼。强制性要求的阅读当然不快乐,当阅读不再随心,远离了内在的渴望,它就变成了公式化、模式化的套路和条条框框制约下的教条。等到年龄稍长,走进《野草》,就找回了对鲁迅阅读的另一种无关功利的心性享受。那样的阅读是体己的、交心的、愉悦的。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读书,不受外在约束,不求甚解,只为精神的充盈和通透,只为灵性的抵达和舒展。有目的的读书,可以读出硕士、博士,读成专家学者。无目的的读书,就是忘了归途的逍遥游。把胸襟读舒坦了,把视野读开阔了,把功利转化成审美,将学识装点成智慧。培根说的“读书可以怡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区分有目的的读书和无目的的读书,关键在于心灵。

③不是说专业阅读就不好,而是说,真正的阅读许多时候都是业余而为之的,不为了什么,走进书,那里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正待敲门和开启。

④首先是对万物百汇的好奇和探知,是对生命之美的感动与抚触。一代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如是说,“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我们的阅读,不就是要在由书写构成的线条里、轮廓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探索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来路吗?

⑤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走向森林、草原和郊野外的春天,感知各种昆虫的美妙生长。阅读《小王子》,看他和狐狸朋友关于生命仪式感的交谈,该是何等令人憧憬神往——约定好了,人的幸福就是等待中的盼望和期待,一种久违了的心愿交接的盛况。读《孤筏重洋》,明白海尔达尔和他的同伴驾着小小木筏横渡大洋的雄心壮志是如何在狂风暴雨和重重海浪的洗礼中,得以实现升华的。

⑥其次,随心的阅读还体现在人对自己心灵状况的辨识与认同上。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换而言之,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人与书的同构,是这个世界的奇妙之事。譬如,王小波喜欢杜拉斯,喜欢法国新小说派,那么他后来的写作里也有实验和探索的迹象,也有青春的忏悔和浪漫。读武侠和读科幻肯定是两个观感,读卡夫卡和读村上春树也完全是不同的世界。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见到久违的朋友。

⑦什么是随心的阅读呢?我想就是个人的气质、秉性、习惯、信仰和情趣等发酵成的天性带来的阅读。

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国风“出圈”背后是文化“破壁”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活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那些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甚至坑蒙拐骗的,只能是“伪国风”。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火爆荧屏的《典籍里的中国》、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作者:吕京笏。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②在内容呈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拓展内容覆盖面,除了诗词、戏曲、文物等领域之外,还延展到典籍、国乐、传统节日、杂技等方面,在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方面下足功夫,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例如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高度,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开动脑筋,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打动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摘编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简  素

路来森

①微信朋友圈中,一微友发了一句话:“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所谓“素与简”,概括为一个词,就是“简素”。

②“简素”者何?简约、朴素也。简约,就是汰除“多余”;朴素,就是去掉“多饰”。

③生而为人,难免有所追求,特别是年轻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在人群中冒尖,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自然规律。这是个人的权利,个人的本质和生存法则。”诚然也。而所追求者,无非有二:一是利,二是名。前者,是满足物质的需要;后者,则是满足精神的需求。

④逐利追名,人之欲存焉,本无可厚非。

⑤但追求,也要讲究一个“度”,求而无度,即如蝜蝂背物,无休无止,永不满足,最终,就是将自己累死。柳宗元在《蝜蝂传》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议论,逐利不休者,可以之为鉴,其文曰:“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息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简短的一段文字,揭示了逐利者的贪得无厌,不知悔改,和“智若小虫”的悲哀。

⑥再者,古人还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然取之无道,便会走上歪路,路不正、倾斜,就难免跌倒,一不小心,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⑦逐利过甚,逐利无道,所得之“利”即是多余。唯汰除之,方可得一“简”字。

⑧逐利如此,求名,亦是如此。我们常说“名实相符”,又说“名者,实之宾也”,可见,一切都是以“实”为中心的。有几分“实”,就有几分“名”,“名”永远是依附于“实”的,名有多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有多大。若然名实不符,那“名”就是“虚名”,就是“伪名”,而不负责任的行为、虚伪的东西,是终有一天被戳破的,而一旦被戳破,那就不仅仅是徒有虚名的问题,有可能即会身败名裂矣。所以说,求“名”不妨,但一定要名实相符,否则,名声再大,对于一个人来说,亦是“多余”。

⑨物质上,满足于日常生活所需,即足矣;名声上,正身以立名,即可矣。

⑩花花世界,世界之所以“花花”,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多饰”。一个人,为了获得好的名声,不惜自我吹捧、沽名钓誉,名声得到了,可“真我”却丧失了。一个社会,为了获得表面的繁荣,不惜弄虚作假,虚报成绩,夸大现实,最终,“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难分,混淆了是非,也混乱了社会。如此种种,都是因为“多饰”所致。

有的人喜欢化很浓厚的妆,化妆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美,美则美矣,可一个人的真面目、真正的美,却被遮蔽了;而真正漂亮的人,或者说,漂亮到极致的人,是素面朝天,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饰”之过度,则虚,则伪,则“多余”矣。一个人,真正好的名声,是名实相符,是以德立名,是本真的表现。

⑫因之,去掉“多饰”,方得本然。这就是“素”。

⑬简素,是什么?是一种本真,是一种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简素的本质,在于修养,在于治理。它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的境界,一种生命的境界,乃至于一种社会的境界。简素的境界,一旦抵达,一切,就变得简单了,朴素了,像大自然一样,袒露着自己的本来面目,安安静静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⑭给自己一份明净,给世人树一楷模。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10期,有改动)

【第Ⅱ卷】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各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新民乐出圈靠的是文化自信

①近期,河南卫视又火了,与优酷、虾米音乐娱乐联手在小年夜打造的一台晚会《新民乐国风夜》播出后,再度掀起热潮,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②每逢佳节必出“新”。从《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河南卫视的国风节目总是令人眼前一亮,回味悠长。没有流量明星撑场面、不靠娱乐效果抓眼球,依然可以打动无数观众,河南卫视做对了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细品。

③首先,用心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新民乐国风夜》中,15个节目涉及15种国风乐器演奏。节目组为闽南家喻户晓的民间歌谣《望春风》重新填词,邀请来自美国、委内瑞拉、赞比亚等地的乐手共同演绎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用歌曲《塞北江南》完成了一次西北花儿与江南评弹的南北对话……没有简单地堆砀民乐符号,而是将创新建立在对民乐资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专业品质和格调把握让节目生动活泼又不失文化内涵。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④其次,弘扬传统文化也要号准时代审美脉搏。在这台晚会中,清脆的扬琴、悠扬的二胡、忧伤的古筝等古典韵味与西方乐器吉他、贝司、爵士等现代流行旋律巧妙融合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文艺评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音乐一旦太花哨、太流行就会失去审美价值。《新民乐国风夜》则用独特的形式告诉观众,高雅不一定要用正襟危坐的形式表达,民族音乐的生命力可以在融合创新中不断拓展和强大。随着当代人的文化和审美需求日趋多元,民族音乐契合当下流行脉动,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繁荣的文化市场中得以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⑤再者,传统文化“谱新曲”的同时,也要善于“引共鸣”。如何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关注,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讲。好内容要有意识地利用好教字时代的传福规律,让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人旋律,通过大屏小屏等各种载体广泛推送,借力互联网这个传播阵地,传统文化迅速“出圈”,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

⑥如今,国潮的流行不再局限于以物质产品为代表的新国货,而是在文化领城全面引发新潮流。在这一趋势下,新民乐有望成为国潮新IP,与更多行业融合发展,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唐宫夜宴》走红后,其作为一个节目IP推动了河南的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给河南文旅增加了不菲的营收。

⑦新民乐出圈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不再照搬西方创作模式,开始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民族乐器中汲取创作元素和创作灵感。实践证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民族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一定会取得更大突破,中华传统文化也必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成为世界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选自2022年1月29日《经济日报》作者:姜天骄有删减)

文本二

①国潮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可是,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比如,一些品牌对于国潮的理解还停留在龙凤、图腾繁体字上,甚至从古代随意挑选一个物件并将其化作具体“符号”印在服饰上,再染上年画风格的配色,就为自己打出国潮的噱头。如此的国潮产品,降低自身文化品位事小,阻碍文脉传承事大。

②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精神哲学和文化信仰。国潮产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在对传统文化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度提炼萃取,同时还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解决好“体”与“用”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到底是品牌营销的策略手段,还是产品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矮化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

③国潮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是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对自己的历史有一种自觉的传承。因此,国潮产品不能投机取巧,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摘自2021年9月22日《光明日报》唐尚书《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60年后,如何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①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自此之后,从学雷锋报告会、文艺演出,到组建志愿团队,再到关爱老幼弱残,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雷锋精神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参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折射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映照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品质;雷锋“不乱花一分钱,不乱买一寸布”,展现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豪情……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呈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道德力量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逐渐衰弱,其榜样光辉更不会因为人事更迭而愈发褪色。

③雷锋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但他的生命在很多人身,上得以延续;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矢志前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儿童的刘英俊,再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雷锋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践履中赓续传承。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雷锋精神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也要看到,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产生疑问;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在学雷锋时陷入误区。有的流于形式,“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有的落于片面,除了扶老人过马路外似乎无事可做。相关现象不能证明雷锋精神过时。恰恰相反,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关键在于,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⑤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摆渡旅客33万人次,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施以援手。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纪念日的目的是致敬,更是传承。只有把学习落到日常,雷锋精神才能不断释放正能量。

⑥从把心血汗水洒向千家万户的扶贫干部,到在疫情防控一线不分昼夜连续工作的白衣天使,学雷锋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形式。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事”。工作岗位、邻里交往、公共空间,无处不是学雷锋的场所。“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让雷锋精神照亮各不相同的工作生活,那些信念、进取、大爱就能支撑更多人前行。

⑦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不少人或许不知道,雷锋也是爱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学骑摩托、学开汽车的时髦小哥,他同样拥有青年人一样的爱恨情仇。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避免过分拔高、不食烟火的扁平建构,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扭转英雄模范高不可攀的观感;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效勾连起来,青年才能更好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真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⑧不久前,雷锋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上,雷锋是不可或缺的一颗恒星。找准时代与精神的结合点,创新形式讲好雷锋故事,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定能为社会注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网”2022年3月5日,有删改)

[文本二] 

日前,郑州市中原区“学习雷锋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五一公园举行。线香、虎头布鞋、剪纸、泥猴、古琴、烙画等各种非遗项目在现场展示,令市民赞叹不已。

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用剪纸剪出的“冰墩墩”憨态可掬、活泼可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海沉逸品非遗香学的负责人不仅展示了手工线香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盲盒,体现出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现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拿手绝活的制作方法、加工工艺讲解给市民,以这种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中原出彩。

每年3月3日为洛阳社区“亲邻节”、每月3日定为社区“亲邻日”。洛阳各社区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亲邻日活动,建立了包括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一洛阳市好人颂社区 艺术团、洛阳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在内的“10+1”志愿服务团队。去年全市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869个,开展活动近2万次。

(选自“大河网”2022年3月5日,有删改)

议论类,现代文阅读

赛场的边界

梁璇

①曾经,“为国争光”是中国运动员统一且近乎唯一的目标,每块金牌似乎都承载着数亿人的“安全感”。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中国代表团交出金牌总数第一的答卷,体育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达到顶点,越来越多藏在金牌背后的个性欲望和故事得以还原。

②人们开始学会接受“金牌"以外的不同选项。运动员逐渐有了粉丝群,体育赛场上亮起了应援灯牌,体育明星和“偶像”有了高度重合。现在,如何处理赛场的边界,对观众和运动员而言都是一道考题。

③每当新闻措辞中的“遣憾失金”被粉丝要求到正为“喜得银牌”后,这种泛滥的“宽容”可能让本应前进的人困在原地。至少对一名付出巨大努力、有夺金能力的选手来说,“银牌也很好”未必真的是宽慰。

④拾失利包上成功的外衣,或许是体育教育缺位的结果。坦然面对失败、不刻意回避,这是专步运动员每天的必修课。要探清关心的边界得先从了解体育、了解运动员开始。在运动员的生活中,既有求而不达的痛苦,也有屡败屡战的执著,不甘心是大多数人坚持的原因。

⑥经典动漫《灌篮高手》中,赤木刚宪率湘北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与王者海南队相遇,在比赛中,他不慎受伤,但哪怕冒着结束篮球生涯的风险也要坚持上场,一句话凝结了他所有的不甘心:“这是我好不容易抓到的机会。”

⑦这种“好不容易”几乎闯入过所有运动员心里。竞技体育像金字塔,有聚光灯烦恼的人只是塔尖的少数,更多人站在光影之外等待上场,即便输赢在他们站上起跑线时就大致清楚。剩下的,只是自己和自己作战。

⑦由此可见,赛场的边界其实并不难找:要对运动员多一些空间,多一些尊重。既允许他们有低迷茫,也要激活他们的斗志。

(选自《读者》2021年第2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乙】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陈鲁民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我总有一种欠账感觉,因为许多计划要读的书都没读。今年不一样了,疫情期间一直宅在家里,没有应酬与迎来送往,开会也在网上,且少了一多半。突然闲了下来,正好静下心读书,每天读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读了20多本,感到很有收获。我想,即便疫情过去了,也要继续坚持读书习惯,努力把读书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②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理性的自觉选择,也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读书可以是一种主观爱好,因为有兴趣,读书会感到愉悦,如饮佳酿,如沐春风,同时又能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觉悟,广博见识。读书也是一种客观需要,可以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增长才干,拓宽思路,从而胜任工作, 跟上形势,从容迎接挑战,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关键在有效保证读书时间。那些推说工作忙没时间读书的人,其实大多都是托辞。若说忙,再忙也忙不过习近平总书记吧,他日理万机,夙夜在公,仍挤出时间读书学习,正是因为长期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锻炼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当今中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领路人。再说时间问题,   倘若我们真的把读书内化成如同吃饭、睡觉、娱乐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一定能合理安排,精心筹划,挤出读书时间,把读书落到实处。

④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他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主席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们都是坚持读书的楷模,令人景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⑤疫情早晚要过去,大家会重新走出家门,投入火热生活,忙得不可开交,但再忙也不要忘记读书学习、充电加油。这次疫情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保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尊重自然,崇尚科学,而坚持读书学习,明理向善,为题中应有之义。

(有删节)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