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17 《屈原(节选)》同步检测

日期: 2025-03-29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积累与运用(43分)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 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C、 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
D、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思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B、 坚决肃清懒政惰政、哗众取宠方面的恶劣影响和思想遗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C、 下了几天的雨,操场上拖泥带水, 泥泞不堪,体育课又泡汤了。
D、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 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对于以上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表明自己没有眼泪,只有愤怒。
B、 作者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表明自己要凭借雷、电、风的力量,把宇宙毁灭。
C、 作者运用借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表明只有“雷霆”“闪电”“风暴”才是“我”和“宇宙”的意志。
D、 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表明自己永不妥协、战斗到底的意志。
下面对语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牌睨,目中含有怒火。(神态描写,写出屈原的愤怒。)
B、 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过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的回忆和留恋。)
C、 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
D、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能表达屈原对天神蔑视和憎恨的一项是(  )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____。 

A、 你们高坐在神位上并没有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B、 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不能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C、 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没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D、 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下列物象的象征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被囚禁前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指不怕死的精神。
D、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根据课文《屈原》独白分析主人公形象,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敢于否定神的人。
B、 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爱国理想、敢于叛逆却怀才不遇的士大夫形象。
C、 主人公是一位想象力极丰富的浪漫主义诗人。
D、 主人公是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
下列关于课文《 屈原 》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1942年1月,郭沫若面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府义愤填膺,创作了话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B、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C、 课文中大段的独白以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宣告,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D、 《屈原<雷电颂>》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
下列有关戏剧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B、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几种类型,“生”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
C、 京剧同国画、中医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国粹”,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
D、 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五幕历史剧。

综合题 

阅读理解(37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为迎接玄武第二届戏剧节,九年级(1)班的同学准备排演话剧《屈原》。剧组成员分成了导演组、演员组、剧务组,大家为了演出成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导演组的小晖想帮助演员们正确理解演出《屈原》这个剧本的意义,他看了剧务组的资料受到启发,又翻阅了不少资料,在“导演手记”上分条给出了答案: 

 材料一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他独立山上,云雾在脚底下,用石兰、杜若种种芳草庄严自己,真可谓“一生爱好是天然”,一点尘都染污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风雨”,没有一时停息,常常向下界“所思”的人寄他万斛情爱。 

 屈原对于现实社会,不是看不开,而是舍不得。他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社会为什么如此痛苦呢?他以为由于人类道德堕落。 

 (摘自梁启超《屈原研究》) 

 材料二 1941年是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一年。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句号。他连连大叫:“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里,郭沫若把《屈原》的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很感动。1942年1至2月,重庆《中央日报》连载了《屈原》。很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影射笔法,大发雷霆,恶狠狠地说:“怎么搞的?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编辑的职务。话剧上演后,观众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 

 (摘自王鹏《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材料三 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意识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的。屈原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楚国当权者,屈原关心楚国实际是关心楚国的人民,担心楚国人民在动乱形势中遭受迫害。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他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把爱国与自己的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当自己遭遇不幸时,他对自己的祖国提出批评,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摘自方铭《屈原与爱国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屈原: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①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②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③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籍贯湖北秭归,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年左右。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展现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这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期,确立了他事业的高度。 

   ④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离骚》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充满科学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斑斓绚丽,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国文化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⑥但是,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⑦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面对楚国社会千疮百孔、时弊丛生的现状,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胆略过人。张仪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遇,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不是吃秦,就是为秦所吃。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屈原惨败,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汉水之北。 

 ⑧尽管如此,屈原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被流放的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为故主的罹难而悲愤,更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新主而悲哀。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彻。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乃至自己的生命。公元前279年,秦国悍将白起攻打楚国,引水灌城,一下子淹死楚国军民几十万人,还攻占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国的国都郢。一切幻灭之后,第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拼上生命全部能量的最后一跃,投江殉志,以身许国。 

 ⑨一枚粽子,加上驱邪的雄黄酒、奋进的龙舟队,中华民族的文脉里,咀嚼和回味的是一种精神。 

 ⑩挡车螳臂也是英雄,以死抗争也是战斗。水柱擎天,英气断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改编自2020年《快资讯》)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