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黑龙江省虎林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4
月考试卷
知识积累及运用(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共10分)
阅读理解及分析(34分)
古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阅读《小瓜子里的大学问》,回答各题。

小瓜子里的大学问

①吴越之地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这样说道:“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诸事之首?

②中国人历来喜食瓜子,该传统不知始于何时,但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以明清小说为例,多有不同程度对瓜子的提及。《金瓶梅》中“瓜子”出现次数较多,《红楼梦》中第八回有黛玉嗑瓜子的描写。更多的文学作品如《谐铎》《歧路灯》《孽海花》等,均描写了嗑瓜子的习俗,反映嗑瓜子习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大篇幅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丰子恺先生最痛恨用嗑瓜子来“消闲”“消磨岁月”,把嗑瓜子当成一种国民劣根性来批判。瓜子对国人的吸引力和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④总之,明代以来,嗑瓜子的习俗已经是中国人共同的习俗,早已被中华民族的心理所认同。

⑤那么明代以来就已经流行的嗑瓜子习俗中的瓜子是何物?不难推测,必是西瓜子。也就是说,文献小说中描述的众多明清时期瓜子的历史与习俗,多指西瓜子。西瓜原产非洲,其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第二》:“自上京东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推测为 940 年以后由回纥人从中亚传入新疆或蒙古地区,再至内地。

⑥葵花子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瓜子,今天如果单提及瓜子的话,多指葵花子。南瓜和向日葵都是美洲作物,起源于美洲,在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才辗转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

⑦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最早关于南瓜子售卖的记载来自《植物名实图考》。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有咸丰《兴义府志》、同治《上海县志》等。

⑧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向日葵在清代也依然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开始规模栽培了,但清代自始至终,关于葵花子食用及售卖的记载并不多,偶有记载诸如“子生花中……香烈甚于瓜子”,可知“葵花子”和“瓜子”在清末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向日葵在方志中多归为“花属”“花类”等,其籽粒也应该是“花子”而不是“瓜子”。

⑨虽然葵花子和南瓜子也是瓜子中的一员,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了。南瓜子大概从晚清时期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⑩新中国成立之后,葵花子异军突起,或是因为好吃,或是因为好嗑,或是因为收获方便,葵花子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休闲果品。瓜子界终于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嗑瓜子竟然也能嗑出如此多的学问,怪不得中国人那么喜欢嗑瓜子呢。

阅读《母亲不听话》,回答各题。

母亲不听话

①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

②就说前年春节吧。腊月里落了几场鸡爪雪,一层摞一层,到年三十也没消融干净,预料到天冷,路滑,跟前没个亲友照应,怎能心安?我提早泥了炉膛,换了崭新的铁皮烟囱,备齐了煤块,连燃炉子用的干柴火也劈了一大堆码放在房檐底下。

③临出门,我扳起指头叮咛母亲:“吃饭,睡觉,看电视,旁的啥事都甭管,记牢了。千万不要乱走,巷子口也别去,等天晴路好了再出门。”“嘟囔八遍了,又不是聋子,把我当娃看哩,啥事我不知道,真是……”母亲愤愤的,显然有些烦我,“赶紧带娃走,要不天黑没班车了,甭记挂家里,我能照看好你爸和我。”

④说这话是大年初三半晌午,我回老家给父母拜完年,要回城里的家了。可两天后的正月初五晚上,母亲却一路颠簸,从老家照金的小山村到了我所在的县城。

⑤“咋搞的?”医生看着片子上的裂纹直戳戳问。“早上拉地畔上的杨树疙瘩,只连一点树皮么,那样难扯,一使劲,脚底打滑,跌个屁股蹲,右胳膊就垫在了石头上……”母亲强露笑颜,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⑥“娃们干啥去了,要你拉柴火?”医生狠狠地瞟了我和妻子一眼,言下之意我们没照管好老人。

⑦“怪我,怪我……不关娃的事,娃们把啥都预备好了,是我老糊涂了不听劝……”母亲怕我受了冤屈,尽管手疼,仍嘴角一抽一抽地替我抢白。“我嫌炉子太费煤,想拉那树根回来,剁成节子续着烧……你不知道,娃们刚刚买了房,手头紧,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谁能料到这……嗐,运气瞎瞎的……今年运气瞎瞎的。”母亲懊悔不迭,话语挂了石头,沉甸甸的。

⑧医生举着拍来的片子,左一眼右一眼端详着。母亲猜不出个所以然,只好赔了小心,轻声问:“大夫,不要紧……是吧。”母亲故意弄出点大度和轻松。“算你运气好,手腕骨折,打上石膏固定,在脖子上挂一个月再说。”

⑨母亲紧张的眼神瞬间松懈,像个扎破的气球,我和妻子的心“咚”的一下砸在地上。

⑩打石膏之前先得正骨。正骨是通过牵引将脱臼的骨骼复位。这是个力气活儿,医生吩咐母亲站在病房中央,自己活动胳膊,挽起袖子,托着母亲的病手,稍稍一捏,母亲喉咙里“呀”一下。医生捏了捏,双手抓紧,稍一带力,母亲像个竹竿双脚拖拉着跟了过去。

⑪总算复了位,医生给伤处涂了难闻的黄药水,打上惨白的石膏,一圈一圈缠上厚厚的纱布,用带子将那条受伤的胳膊揽着,绕过脖颈挂在前胸。这一只手算是被彻底幽禁了。母亲看上去成了十足的病人。吊瓶和口服药开了一大堆。我装包里背着,和妻子扶着母亲出了医院,一起坐车回了我城里的家。
       ⑫一个月后,拆了纱布,去了石膏。医生叮嘱母亲右手不能太动,不能擀面条,不能提水桶,不能拎重物,至少要休养半年以上。我和妻子留母亲再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说啥也不肯留了,在客厅里转圈圈,唠叨家里的菜地荒了,唠叨那只芦花鸡胡乱下蛋,被狗娃娘捡了去,唠叨父亲一辈子没上过锅,几个月了,不知道咋糊弄吃的,熬坏了身子怎么好。

⑬送母亲回了深山里的照金老家,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咛。

⑭医生叮嘱过,母亲右手不能太过用力。父亲和母亲吃的面条、馍馍,都是在对门的菜店里买现成的。可当我去看他们时,总有擀细切薄的面条摆在案板上。母亲知道我自小喜欢吃宽面条,宁可忍着疼,冒着险,挪动病胳膊,也要为儿子擀出像样的吃食来。

⑮端起热气腾腾的蓝沿儿瓷碗,挑着长长的筋道异常的面条,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⑯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

写作(共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