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安徽省蚌埠市2023年高考历史质检试题(四)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11-13
高考模拟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荼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材料三: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的丝绸之路,到“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的茶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遗成功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荼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助力茶产业扬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经贸合作的桥梁。

——摘编自柯颖《“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和有时是礼的具体规范,被直接写入法典,与法律融合于一体的。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公元653年,《唐律》制定颁布,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最终完成。道德习俗(礼)以实在法(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用另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实在法(法)作为自然法(礼)的具体化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摘编自莫里斯(美)布迪(美)《中华帝国的法律》

材料二: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化之东渡,以唐代为最盛。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学生与学问僧,以为文化上之直接移植者。……留学生在唐既久,因受唐人同化,其衣食住等皆与唐人相同,并信仰其宗教,学习其文化制度,一旦离唐归国,遂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唐之文物制度传日本矣。”

——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

材料二: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迅速发展并走向高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讲,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留学生都是“弄潮儿”。

——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沉、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四: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