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25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例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礼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代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

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封建礼教,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比如,古代的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总之,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老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学围绕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很多中小学把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确立符合礼仪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

(摘编自殷慧《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

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

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里,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旧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ー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丁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 , 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注释】①责任制: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为打破“大锅饭”旧制在中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②圪崂(gē lào):陕北方言词,指的是一个狭窄而长的小空间,比较偏僻的地方。③圪塄帮畔:方言,地角边沿。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过,鼋鼍不敢居。有一丈夫,方将涉之。孔子使人并崖而止之曰:“此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错意,遂渡而出。孔子问:“子巧乎?且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曰:“始吾入,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吾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水而尚可以忠信而身亲之,况于人乎?”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今若衣服甚盛颜色充盈天下谁肯加若者哉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孔子曰:“由,记之:奋于言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不能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 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无也。君子之修其行,未得,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是以有终身之乐, 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之得,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见荣启期,衣鹿皮裘, 鼓瑟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已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注释】①鼋鼍(yuán tuó):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扬子鳄。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