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1
期中考试
句子默写
情景默写
选择题
综合性学习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后答题。

材料一

汉字历史悠久,其形体经过了多次演变。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虽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是现在大家公认的汉字系统的前身。金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小篆,秦朝通用的标准字体。其笔法曲线较多,直线较少。隶书,汉朝通用的文字,它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开始称为“草隶”。汉末后出现“今草”。楷书,最初产生于西汉民间,盛于东晋。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字体讲究运笔轻松便捷,字的点画之间相互牵连,有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汉字形体的演变,总体上是由繁复趋于简约,由象形性趋于符号性。

(摘编自《汉字演变500例》)

材料二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笔画,都yùn(   )藏着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内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如“美”,含有中国人有关审美观念的信息,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为大羊肥羊就是美的。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关系密切,这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这套符号很亲切。很多汉字似乎在向人诉(   )说一个个故事,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捷径。

摘编自《中国文化亮点通俗读本》)

材料三

汉字书法始终是与汉字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沿着汉字字体的演变而发展的,可以预见,今后汉字书法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汉字。汉字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造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的文人。他们用变化万千的线条塑造汉字的个性形象,通过全身心的“书写”体验生命的律动和激情,使汉字超越了传播信息的功能而升华为艺术。追求书法之美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一字难求”“墨宝”成为书法艺术珍贵的代名词,人们用尽一切华美的词藻赞颂书法作品。

(摘自《书法的故事》)

选择题
名著阅读
资料小组从名著中找到有关于“兔”的情节,同学们对此各抒己见,请把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我觉得《西游记》中关于兔子的描绘很精彩。

寻至绝顶上窟中看时,只见两块大石头,将窟门挡住。土地道:“此间必是妖邪赶急钻进去也。行者即使铁棒捎开石块,那妖邪果藏在里面,呼的一声,就跳将出来,举药杵来打。行者轮起铁棒架住,唬得那山神倒退,土地忙奔。那妖邪口里囔囔突突的,骂着山神土地道:“谁教你引着他往这里来找寻!”他支支撑撑的,抵着铁棒,且战且退,奔至空中。正在危急之际,却又天色晚了。这行者愈发狠性,下毒手,恨不得一棒打杀,忽听得九霄碧汉之间,有人叫道:“大圣,莫动手!莫动手!棍下留情!”

玉兔(简述情节:在哪儿干什么),想诱取唐僧元阳,后被悟空识破,太阴星君把玉兔收走。

小文:《西游记》的描绘是不错,但我觉得《水浒传》中关于兔子的描写颇有特色。

约行了数十里,天色渐渐微明,去那露草之中,赶出一只白兔儿来,望前路去了。李逵赶了一直,笑道:“那畜生倒引了我一程路!”有诗为证:山径崎岖静复深,西风黄叶满疏林。偶逢双斧喽罗汉,横索行人买路金。

(概述人物、事件起因),途中遇一白兔。他动了童心,一路追赶,那兔子跑得无影无踪。他遇到了(人名),对比鲜明、描写精妙。

诗歌鉴赏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选段二)

伯夷、叔齐 , 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 , 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伯夷叔齐:伯夷为兄,叔齐为弟。②孤竹:殷商时一国名,大约在今秦皇岛附近。③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④盍:何不。⑤归:投奔。⑥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名发。⑦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⑧爰:于是,就。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成长进步要多一些“自以为非”

①古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常想缺点和不足,勇干自我否定,就会少犯错误多进步。因此,不妨多一些“自以为非”。

②一个人要成长进步,最大障碍就是“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劝、看不到别人教训,全凭直觉而非事实行事;好大喜功、抱残守缺,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志大才疏、目闭耳塞;总认为啥都是自家的好、自己做的都对。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往往会造成“积非成是”,既自欺,又欺人,使“非”更非,后患无穷。

③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人,头脑清醒,善于自我革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理性自觉和高度自律的思想境界。“自以为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怕丢丑失面子,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自以为非”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一种勤于反省的自我批判精神。如果一个人富有自我批判精神,多“自以为非”,进而不断改“非”,则对自身成长大有裨益。

④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越是成功越不能自以为是,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多看自身不足。据《柳青传》记载,作家柳青曾写过一部近10万字的作品,因为自己不满意,最后亲手烧掉这部作品。吴冠中在艺术追求上始终坚持高标准,对自己稍有瑕疵的作品常付之一炬。其年表中记载有他的烧画经历,其中一次就烧了200多张。他的解释是,要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柳青、吴冠中的这种自我否定,是他们在文学和艺术上达到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⑤“自以为非”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多进行自我批评,有接受批评的诚恳态度,别人才会真心实意提出反对意见。一事当前总是持自以为是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别人就很少提出批评、甚至会曲意逢迎。少一种不同意见,就少一个备选方案;少一个对立面,就少一次纠正片面和错误的机会。如此,不利于形成理性认识,不利于科学决策。

⑥“自以为非”是一种改进工作的基本方法。要想自己的工作让人满意,首先自己应努力做到无可挑别。自己不满意的多了、改进了,别人不满意的自然就少了。给自己多挑毛病,别人就可能少挑毛病。人的成长进步是在不断地“自以为非”、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对工作多进行理性剖析,带着挑别的眼光查找漏洞,堵塞漏洞,才能少犯错误。人人都应敏于反躬自省,勇于“自以为非”,一经发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果断地纠正。

⑦“自以为非”也是个人加强修养不可缺少的锐利武器。多一些“自以为非”,让其成为一种习惯,经常自觉找缺点查不足,就能始终让自己保持思想纯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擦拭烈士雕像的老人

乔桦

①我工作调转到A城,很喜欢这里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大江。每天黄昏,我都去江边广场走走。我觉得,匍匐在城市中的大江,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肺叶,可以让我的呼吸变得更加清新。

②每次来江边广场,我都会看到很多游人在瞻仰方辉烈士的雕像。“这些孩子,快去别的地方玩吧,让他们清静些。”一个极其苍老的声音,犹如秋风摇曳木门发出的咯吱声,突然飘落到我的耳朵里。

③顺着声音望去,我看见一位发白如雪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正朝着几个在雕像附近追逐打闹的孩子喊话。老人身着深蓝色衣裤,干瘪瘦弱得就像一个单薄易碎的青花瓷。江风很大,老人满头白发被风吹着,散落成一朵白菊。

④方辉烈士是小城的抗日民族英雄,江边广场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广场正中,坐北朝南伫立着方辉烈士巨大的花岗石雕像。年轻的方辉梳着齐耳短发,正用坚定而热切的眼神凝望着眼前这片繁华的土地。在烈士广场的东西两侧,伫立着二十多座烈士雕像。

⑤我想上前跟那几个孩子说去别地玩,就在我犹犹豫豫间,一个小伙子大步流星地朝几个孩子走去。“小伙子别着急,可别吓着孩子。”老人不放心地叮嘱小伙子,她说话有些齁喽气喘。

⑥孩子们在广场上一刻都没有停留,他们疯闹着、追逐着,一阵风似的跑了。老人在雕像面前仁立良久。

⑦我把目光从广场移向江面,一个白色的大蒸汽熨斗,正把江面上金光闪闪的波纹连同刚才的一幕,都平整地移到了越来越浓重的暮色里。

⑧第二天黄昏,在江边烈士广场,我又遇到了那位白发老人。老人拿着一条湿毛巾,正一点点地擦拭雕像身上的浮尘。老人擦拭完,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她神情专注,在漫天落霞的辉映下,犹如一尊金色的雕像。

⑨这青铜像上的抗联母女,我听人介绍过。当年,母亲带着幼小的女儿在小城生活过,后来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一次战斗中,母女俩都牺牲了。我还知道那个孩子叫秦英子,牺牲时只有八岁。

⑩我内心感动,走到老人身边轻轻地问:“老奶奶,您为何给这些烈士雕像擦灰尘?”老人转过头,淡漠地看了我一眼,一言没发。夏天撒着欢儿一路奔跑,转眼秋天就到了。我依然每天黄昏都去江边烈士广场上散步。几乎每次去都能看到那位白发老人在擦拭烈士雕像上的灰尘。慢慢地,我发现她成为江边广场上的一景。

⑪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刚进入十一月份,一场雪就接踵另一场雪,整座城市都进入严寒之中。这天,当我再次来到江边方辉烈士广场时,看到所有烈士雕像的脖子上都系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围巾是用红毛线织成的,针脚细密匀称。那些戴着红围巾的革命烈士,傲雪迎风。

⑫是谁给烈士织的红围巾?我想起了那位老人。于是,我用目光搜寻广场四周,并没有看到老人那熟悉的身影,我心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此后,我再也没有看到她。

⑬春天来了,江边烈士广场上游人如织,可那位老人再也没有出现过。没有人知道老人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⑭这位老人的身份,小城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但哪个版本都不能让我完全信服。

⑮老人给这座城市的留白,让许许多多的市民主动拿起毛巾,接替老人去擦拭烈士雕像上的浮尘。我也成了其中的志愿者。

⑯我是前几天在《城市晚报》上看到的老人照片,才知道那位老人是已经“牺牲”了80多年的秦英子,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当年,她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幸存了下来。

⑰那天,她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1岁。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