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2023年中考语文:提高创新类题型应变能力专训(五)

作者UID:22250625
日期: 2024-06-24
复习试卷
单选题
语言表达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材料 一

2021年2月19日上午,中印边境斗争中解放军战士英勇战斗细节首次被披露。2020年6月,在和悍然越线挑衅的印军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悼冉英勇栖牲。为博取网民关注,仇某明(网名“辣笔小球”)在微博上歪曲事实,落氏毁 5 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2 月 20 日,仇某明被公安机关刑事构留。3月1日,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对仇某明批准逮捕,检察机关决定公益诉讼立案并展开调查。

材料二

祖国西部边隆,喀喇昆仑高原。去年 6 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栖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悼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2021 年 2 月 19 日,为彰显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中央军委授子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悼冉追记一等功。栖牲时不满19岁的陈祥榕曾在日记里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他们用青春、鲜血,乃至生命,誓死守护祖国山河!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

请你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为戍边战士拟写一则颁奖词。

2020年的五四青年节,bilibili网站联合几大主流媒体发布了演讲视频《后浪》,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纷纷通过弹幕发表评论。阅读下列材料,请你也发表一条弹幕,并展开阐述,200字左右。

[材料一]

后浪(演讲稿)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感之年,不感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向你们的大气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地生活。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材料二]

弹幕截屏

名著导读
问答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只此青绿》“出圈”:魅力从何而来?

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2022年央视春晚亮相后,引起热议。

《只此青绿》为何能这么“火”,是什么魅力吸引观众?近日有媒体专访《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和领舞孟庆旸,揭秘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背后的创作历程。

【演员说】

①孟庆旸回忆,整整5个月时间,几乎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除了在舞蹈房训练,她就在学习和了解宋代文学和绘画,还去故宫博物院观摩相关展览,完全放弃了其他所有工作,只专心于对角色的塑造和学习。

②孟庆旸说:“有一天,我想,我对‘青绿’付出了很多,‘青绿’赋予了我什么?我想答案就是这种慢下来的力量。这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智慧,她让我平静地认真地面对当下,可以面对任何即将到来的事。这条道路,没有尽头,我还会继续走下去。”

③每次当帷幕拉开,孟庆旸都会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她说,做了十年舞者,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是自己的使命,“特别是当我看到,很多国外的观众也会来透过这些舞蹈作品了解中国文化,我更会觉得自己承担起了这份使命”。

【编导谈】

①中新社记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的原因何在?

②周莉亚:《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③当代人们的爱好多元化,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观众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惊讶于观众对作品的研究如此细微,因此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观众从网上观看,表达对《只此青绿》的喜爱,体现了世界各国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

④中新社记者:一般舞蹈作品叫舞剧,为何《只此青绿》称作舞蹈诗剧?

⑤周莉亚:舞蹈诗剧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只此青绿》是一次创新创排。此前,舞剧多是以故事逻辑推进。我们第一次尝试用一个大写意,淡化叙事,以情感逻辑推进。着力传统美学,用舞蹈语言表现诗的写意、画的留白,最终达到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共鸣。

⑥中新社记者:您想过作品会“出圈”吗?它呈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⑦韩真:创作时我们没想到它会“出圈”。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⑧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

⑨《只此青绿》展现出来的是古人静谧、雅致的状态。我们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比如舞蹈动作和演员神态,淡化情绪,展现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

【官媒解】

①《只此青绿》的付出有了回报,他们呈现的舞台,让许多人为之鼓掌。从视觉效果来看,《只此青绿》定然可以拿到满分。若是只看了春晚的版本,建议各位去看《国家宝藏·展演季》的版本,那是整个舞蹈诗剧最后一小节,浓缩了精华,也表达了内涵。当灯光一打下来,你会发现,为何舞蹈演员要穿这种配色的衣服,明明这样的衣服走起路来十分艰难,也进行不了太大的舞蹈动作。你会明白,为何舞蹈演员要梳这样的发髻,明明不是很好看,甚至还有点像《凤囚凰》当中的“缝纫机”。原来,这是将山峰拟人,发髻可以有山峰的走势,衣服上的颜色便是《千里江山图》的配色,在灯光下,呈现的便是画中的场景。

②观众看《千里江山图》看的是画,但是《只此青绿》却将其内核展现出来。在完整版《只此青绿》中,青年舞者张翰扮演王希孟,从少年为何作画,如何作出画,最后喜极而泣全部表演出来。舞美编排和服装配色都是满满的宋代风,这是融入了王希孟的故事。编者从《千里江山图》寻找灵感,却将《只此青绿》成为画与人情感的连接,当看到王希孟最后哭泣,看到宏大音乐背景下,每位舞者定格,那一刻大家才了解这幅画的震撼之处。

(来自https://www.chinaqw.com/zhwh/2022/04-01/326155.shtml,有删改)

以下是网友们对专访的跟帖,请结合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偷菜菜啦:刚才挑战了一下青绿腰,刚要跟我妈妈显摆一下,突然重心偏移倒了。

今天19:48来自Note 9

↖ 转发 点赞 评论4

小胖不胖:《只此青绿》里演员的妆容好有意思,除了发髻和服装,还有那个远山眉。

今天20:45来自iPhone客户端

↖ 转发2 点赞10 评论

头像很糊:我觉得这个节目不大适合在春晚上演,服装太过素净,音乐略显沉闷,和春节喜庆的氛围似乎不搭。

45分钟前来白iPhone客户端

↖ 转发 点赞 评论2

文言文阅读
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
倾听奔涌的“潮声”千百年来,滔滔两岸潮。自然界的风物,也见证着钱塘的日新月异。唐唐在选择分享资料时,决定借助花卉的耳朵,来倾听奔涌不息的“潮声”。请你完成阅读分享9—12题。

春日雪花    王俊

批注

不知不觉间,春天的迹象在屋后的树林,愈来愈明朗。每次晤面,林中的草木不断地更换形象。俗话有言:草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时令到了,草木都急于表达自己。山上的桃花、清风藤和杜鹃,按捺不住春心,次第绽放。

一天早上,我们徒步去树林。慢慢走着,似乎到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之所。春色一层一层地递进,深的,浅的,相宜。或许是山上的鸟雀与我们熟悉了,它们一点都不怕生,就在我们身旁的松树枝头上,鸣啭春天的腔调。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流淌着,莫名的喜悦把我们的内心塞得满满。松树底下,一丛杜鹃连着另一丛杜鹃,仿佛是跃动的火焰。拐过一片树木,蓦然,一蓬蓬洁白的花和我们撞了个满怀。花朵开得那么繁密,压根看不见叶子的面目。浓郁而悠长的香气阵阵袭来,盖住了其他草木的气息。阳光穿过树梢,花瓣闪烁出玉一般的光晕。我们看着看着,就听见一串串轻盈的音符从枝头飘洒,犹如枝枝蔓蔓的雪花扑簌簌地落下,惊喜了看花的心。不远处,杜鹃开得酣畅,映衬得这寂寂的白更加清扬。我知道那花被称作春日雪花。

记得有一年到山里拜访朋友,朋友端给我一杯茶水。一股绝尘的清香,若有若无,扑鼻而来。端详杯中,是菊花,还有一些细小的花朵浮在水面。我苦思冥想,感觉那细小的花分明是故人,却一时半会叫不出它的名字。朋友指点迷津:“茶和花都是自家采的。这是春日雪花茶。”我轻轻抿一口,有些微苦。茶水入脾胃,甜香在舌根上盘旋。春日雪花是一味良药,功效化痰解郁,生津止咳,可以治疗胸闷、咳嗽、黄疸等毛病。在乡下,孩子患消渴症,家里的母亲上山采一枝春日雪花,配以甘蔗,水煎给孩子当茶饮。

春日雪花,很容易让我浮想联翩。在某个春风沉醉的日子,我们的先人经过林子,看见那花胜过冬日的雪,沉沉地压着枝头。他久久地凝视,惊异于花的绝美姿态。自然而然,“春日雪花”四个字脱口而出。后来,人们在花香中穿行,喊着花的名字,窥探到花的身世和来历。

春日雪花又唤作郑花。群芳之中,论名字,我委实想不出有什么植物比叫郑花更俗气。郑花,多么像村里女孩的名字。我想象着另一个场景。赐予花这个名字的山民,定是和村里的郑花两情相悦。只是,山民家境困窘,无法迎娶郑花。之后,郑花听从父母之命,远嫁。山民在花下,痴傻地等啊等,等啊等,等来的却是无袂可执的寂寞。于是,他假借花之命,抒发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惆怅。故事俗套,但至少令我想入非非。如此一来,居然觉得郑花这个俗名格外生动,好听。郑花不是一种花的名字,它属于长风浩荡中,欲说还休的美好情意。

但郑花之名,到底是平庸了,难登大雅之堂。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也鲜少以它言志或是抒怀。我翻阅了大量的诗词,仅从我的乡贤黄庭坚的文字里觅到春日雪花的芳踪:“江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欲尝求此花栽,欲作诗而漏其名,予请名山矾。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敢情黄庭坚嫌恶郑花之名,有意帮其正名。矾,可供染料用。黄庭坚道出山矾的功用。原来,旧时的人们以山矾给织物染色。人们亲近草木,与植物为邻,从大自然里撷取天然染料去装扮生活。春天里,少女采得山矾,临水簪花。花的香气,到处弥漫。山矾浸在木盆里,汁液晕开自然的心情。少女伸出柔美而纤细的十指,静静地把春天的气息一点一点染进织物。岁月有序,从此清宁的时光里多了几分温暖和幸福。

一株山矾,隐于山野。它知道,应着花期开落,是身为植物的本分。在漫长的时光里,山矾都是孤独地等候花开。它默默地倾听野草虫豸的呢喃,在寂静的时光里呼吸。山矾从不和百花争艳——上天自有它的美意,无尽的芬芳都是在路上。     (选自《美文》2020年07期,有删改)

运用短句,在表达效果上增添了文章的, 表达出作者的喜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日雪花的, 表达了作者的

作者由“春日雪花”这一名字,想象出它的来历。

此处作者态度之所以改变,是因为

喜雨

季羡林

①我是农民的儿子。在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的,雨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因此,我从小就同雨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情感。

②今年,北京缺雨,华北也普遍缺雨,我心急如焚。窗外自己种的那一棵玉兰树开花的时候,还有到大觉寺去欣赏那几棵声名传遍京华的百年老玉兰树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曾有点矛盾。我实在喜欢眼前的繁花。大觉寺我来过几次,但还从来没有见过玉兰花开得像今天这样。借用张锲同志一句话:“一看到这开成一团的玉兰花,眼前立刻亮了起来。”好一个“亮”字!但是,我忽然想到,春天里的一些花最怕雨打。我爱花,又盼雨,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兼也,究竟何去何从?我之进退,实为狼狈。经过艰苦的“思想斗争”,我毅然下了结论:宁肯要雨!

③多日没有下过一滴雨了,我今天早晨刚在搭着铁板的阳台中坐定,头顶上铁板忽然清脆地响了一声:是雨滴的声音!我精神一瞬间抖擞起来,“漫卷诗书喜欲狂”,立即推开手边稿纸,静坐谛听。铁板上,从一两声起,清脆的响声渐渐多了起来,后来混成一团,连“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无法描绘了。

④我抬头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兰树,此时繁花久落,绿叶满枝。我仿佛听到在雨滴敲击下,左右翻动的叶子正在那里悄声互相交谈:“伙计们!尽量张开嘴巴吮吸这贵如油的春雨吧!”我甚至看到这些绿叶在雨中跳起了华尔兹,舞姿优美整齐。我头顶上铁板的敲击声仿佛为它们的舞步伴奏。可惜我是一个舞盲,否则我也会破窗而出,同它们翩跹起舞。

⑤眼光再往前挪动一下,就看到了那一片荷塘。此时冰雪消融已久,垂柳鹅黄,碧水满塘,池中荷花却未到“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然而,我仿佛看到水面下淤泥中嫩莲已经长出了小芽。水面上雨滴一敲,形成一个个小而圆的漩涡,它们立即感觉到了,马上也精神抖擞起来,互相鼓励督促道:“伙伴们!拿出自己的劲头来,快快长呀!长呀!赶快长出水面,用我们自己的嘴吮吸雨滴吧!”“是啊,我们去年开花一千多朵,引起了燕园内外一片热烈的赞扬声。今年我们开上它两三千朵,给他们一个更大的惊喜!”和着头顶上的敲击声,小芽的声音仿佛清晰可闻,给我喜雨的心情增添了新鲜的活力。

⑥我浮想联翩,幻想一下飞出了燕园,飞到了我的故乡,我的故乡现在也是缺雨的地方。一年前,我曾回过一次故乡,给母亲扫墓。我六岁离开母亲,一别就是八年。

⑦我离家时,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但不知为什么,母亲偏有二三分田地。庄稼当然种不上,只能种点绿豆之类的东西。我三四岁的时候曾跟母亲去摘过豆角。有了土地就同雨结了缘,每到天旱,我也学大人的样子,盼望下雨,翘首望天空的云霓。去年和今年,偏又天旱。扫墓之后,在泪眼迷离中,抬头瞥见坟头几棵干瘪枯黄的杂草在风中摆动,我蓦地想到躺在下面的母亲,她如有灵,难道不会为她生前的那二三分地担忧吗?我痛哭欲绝,很想追母亲于地下。现在又凭空使我忧心忡忡了。我真想学习一下宋代大诗人陆游:“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我是乞借春雨护禾苗。

⑧我的幻想,从燕园飞到了故乡,又飞越千山万水,到达非洲。我曾到过非洲许多国家。我爱那里的人民,爱那里的动物和植物。我从电视中看到,非洲的广大地区也在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在干旱的大地上,动物们到处奔走,想寻找一点水喝,一丛草吃,但它们什么也找不到,有的就倒毙在了地上。“绿章夜奏通明殿”,请天老爷把现在下着的春雨,分出一部分,到非洲去降,救活那里的人民,动物,还有植物,使普天之下共此甘霖。

⑨我兀坐在阳台上,谛听着头顶上的铁板被春雨敲得叮当作响,宛如天上宫阙的乐声。

 (有删改)

阅读《提着杆秤看人间》,完成各题。

提着杆秤看人间

方蕾

暮云慵懒,晚风细细吹过,晚市的摊位上,有人卖菜,有人卖花。就地而卧的菜摊,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一一摆着,有田园野气。我蹲下来挑拣了一把,卖菜的老人接过,拿起一杆秤。

“很久没看到有人用杆秤了。”看到儿时记忆里的老物件,我不由得感慨一句。

“是哦,这个带着方便。”老人一提秤杆,拨了下秤砣,眯眼看一看,送到我面前,“喏,姑娘,你看下。”

“我看不懂啊。”

“没事,你就看秤杆平不平就行了。”

“是平的。”

经过了我的“审视”,老人放下秤:“平了就行。”他又加了一把小葱放进袋子:“一斤四两。这辣椒有点辣,要是不能吃辣,炒菜时放一个就行了。”

说话间,他又提起杆秤,为其他人称起了另一份人间烟火。

这个傍晚,一只古老的木杆秤,在悠悠古意中慢慢拉开了我的回忆。

很久未曾见到的杆秤,它老得像老家的时光。

记忆里的杆秤,挂在孩童总爱流连的小卖部里。儿时,只要我紧紧拽住母亲的衣角,磨蹭着不肯往外走,她便知晓了我的心意。见母亲从货柜上抓一把糖果或拿两个橘子放进秤盘,店家老板提起秤杆,我就笑了。杆秤拨一拨,如同一道庄重的仪式,确保这份童年的甜蜜足斤足两地交付到我手里。

童年终是随着杆秤尘封在时间里。后来的酸甜苦辣,都在闪动的电子屏上定格,简单、精确、鲜明,却似乎缺了些市井气息,少了些人情味道。

在皖西南一个小镇上,我曾路过一家杆秤店,门匾下悬着一条粗麻绳,几十杆秤钩挂在绳上,冷冽如兵器,颇有古风。秤砣垂坠着,稳如座座黑色小丘。这家店似乎没有什么当地的顾客光顾,只陆陆续续有游客进来转一圈。秤匠也不在意,自顾自做着秤。

关于杆秤的制作工艺,也许是询问的人多了,秤匠不想反复费口舌,所以干脆写了一个牌子详细解说。我从中得知,做成一杆秤需要经历选料、刨圆、套铜帽、配砣、装钩、木杆刻度、做秤星等二十多道工序。秤盘放置物品,移动秤砣直到秤平衡,秤砣所对应的秤星处,就是物品重量。

传说范蠡从星辰中获得灵感,制定十六颗秤星。古时一斤为十六两,秤杆上十六颗星,分别为象征“天”的南斗六星、象征“地”的北斗七星和象征“福、禄、寿”的三星。缺一两,就缺了福,少二两,就少了禄。中国文化里的福祉深意,始终校正着偏颇的人心。

如今,杆秤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       。当心里的那杆秤被提起,记得擦亮秤星,去衡量人情冷暖,世道沉浮。

(有删改)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