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创新题”应对训练营(三)

作者UID:22250625
日期: 2024-06-28
三轮冲刺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选自《转身,秋来》)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好奇心是不老法宝

    一位64岁奶奶带孙女外出看儿童剧,她通过手机叫了滴滴打车。上车后,司机问道,是你儿子帮你叫的吧?奶奶回答是我自己叫的。司机说,厉害,我在上海开了3年车,全是小孩帮老人叫的,你是第一个自己叫车的老人。没想到,奶奶回答,这次带小孩看儿童剧的票也是自己从网上买的。她还告诉司机,支付宝、微信等功能都会用,很多事都是在手机上一键搞定的。她的经验是,除了向青年人请教,更多的是自己多摸索,多实践几次就行了。难怪下车时,司机说,你的心态很年轻,真是紧跟时代,佩服。

    时代在快速前进,新技术层出不穷。譬如在银行取款如使用机器,明显可以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但有很多老人不会使用,便拉着工作人员一一指点。当然,多使用几次后也就学会了。

    其实,有好奇心十分重要。因为好奇,它会让人对外部世界始终保持兴趣,始终想一探究竟。如果有了这样一颗好奇之心,会让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保持大脑不断思考,让脑功能得到锻炼,不因年老而迟钝。更关键的是,这样做不会让老年人感到寂寞,变得孤独,更不会患上忧郁症或失智。

    好奇心会让老年人的记忆力保持得更好,生活状态更积极,寿命更长。

    现在,街道和老年大学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也让身体更健康了。

    愿意学习新技术的老年人享受了现代生活的便捷。

    老年人的记性差也是个问题。像滴滴打车反复用,成为习惯,那就能记得住了。关键是要敢于尝试,这也是自信。

    (有思考)文章中说,好奇心是不老法宝,对好奇心有明显的推崇褒奖之意。但是在西方,却流行着一句谚语:“好奇心害死猫”。据西方传说,猫有九条命,难以丧命,而它最后恰恰是死于自己的好奇心。你如何看待好奇心呢?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问答题
综合题
语段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夏夜如蝉》,完成小题

夏夜如蝉

林四海

    晚上散步,经过一条河流。

    河不宽阔,潺潺流水的那种。两岸垂柳蓬勃,树荫硕大。在“呱唧、呱唧”的蛙鸣声里,夹杂着一两声悠扬的虫鸣。

    忽然,就像是演唱会的过门曲一样,一阵清脆的声音从树冠上传出来,先是一只蝉,然后是两只、三只……越来越多的蝉加入进来,好像是从笛声变成了二胡、大小提琴,然后就是合奏了,不管不顾的,就那样弥漫开了。

    那蝉声,一会儿婉转低回,一会儿高亢激越,一会儿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又如绵绵细雨润肤。城市就在这样的交响曲中开始了夜生活。

    引人注目的是路边一字排开的五六张桌子。桌子的前面是黑不溜秋的烧烤炉和架在火苗上的炒锅。热油的青烟混合着孜然粉、胡椒面、花椒的味道,充盈了河边的一条街。赤膊的烧烤师傅不停地吆喝着“油炸金蝉喽,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哎!”

    在“滋溜溜”的油锅里,一漏勺,又一漏勺,炸得焦脆金黄的幼蝉被装盘,端上桌子。盘中,微拱着身子的金蝉肢节分明,金黄惹眼。围坐的食客露出贪婪的目光,就着一听冰啤,“咔嚓、咔嚓”地咀嚼着,一口啤酒一只蝉,脸上满是惬意的神情。

    河边、树梢上,蝉鸣声依旧。只是声音已经弱了下去。侧耳倾听,竟有着末日般的哀鸣。

    马路边的夏风,热得喘不过气来。

    在城里待久了,格外怀念乡村的夏夜。

乡村的夏夜与蝉密不可分。白昼炙热的风继续沿袭着它们的威力。田间劳作回来的男人们,从堂屋里搬出四四方方的八仙桌,随意摆上几条长木凳。从井里打上一提桶冰凉透心的水,用毛巾撩着水,先是在脸上擦一下,然后是贴在胸膛前,惬意地闭上眼睛;再挤上一把,从后背上拖拉过去,似乎全身的热气瞬间就被抹没有了。

然后就四仰八叉地躺在木凳上,轻轻地摇着蒲扇。桌子、凳的上方,或是一棵树冠丈余的苦楝树,或是叶子宽厚肥硕的泡桐,或是细密如碎金的女贞;讲究一些的,是躺在各色繁花簇拥的紫薇树下。女人们照旧在厨房间忙碌着,准备全家的晚餐。

    这时候,蝉鸣的声音就开始在房前屋后的每一个角落里响起来。

    乡村的蝉鸣,始终带有一种不羁的狂野。这从它们的叫声就可以感受得出来。它们一上来就开始声嘶力竭地“吱吱”鸣叫,声音盖过了一切不知名的虫儿的鸣叫,甚至池塘里的蛙声也变得断断续续的,偶尔发出一两声孤独的 “呱呱”之声。

    蝉鸣的高潮是在女人们端上晚餐之后。那淋着菜籽油的炝瓜、拌着蒜瓣的水煮蚕豆、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玉米棒、白里透红的大麦糁子粥,一溜儿地在桌子上排开,蝉儿们也仿佛闻见了菜肴的香味一般,鼓足了劲儿,敞开憋了一天的喉咙,亮开嗓子叫着。

这个时候的蝉鸣,已经完全没有了白天鸣叫的章法。如果说,白天的蝉鸣是工工整整的楷书,一点一撇、一捺一提,还都谨小慎微,晚间的蝉鸣就已经完全演变成一场狂草书法的盛会:一会儿笔走游龙,一会儿泼墨挥毫,一会儿抑扬顿挫,一会儿洒脱写意……

    孩子们在一顿饱餐之后,又一窝蜂地聚集在一起,去寻找挂在树梢上的蝉蜕。

    孩子们是不把它们叫作蝉的,“知了猴”是它们统一的昵称。尤其是那空荡荡挂在树梢上的蝉蜕,据说可以入药,中药铺里收购的价格不菲。这就成了农村众多孩子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就着如水的月光,循着叫得最欢的那棵树找过去,眼尖的孩子总能有个三五只的收获。蝉儿们也精明着呢,一旦有人靠近,就像袁枚《所见》里写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那样,立即就默不作声了。

    小心翼翼地从树梢上摘下蝉蜕之后,围观的孩子们立即欢呼起来。摘到了蝉蜕的小伙伴露出得意的笑容,然后大大咧咧地装进裤兜里。

    偶尔,也有调皮的孩子实在是馋不过,会捉上一两只刚刚蜕壳的蝉,油亮乌黑的,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有着青涩的树汁味儿。将它们掐头去尾,仅留着蝉的脖子后面一节,再剪去透明如纱的蝉翼,放在留有余温的锅塘灰烬里烤一下,趁热剥开黑色的壳,用指尖捏出指甲盖大小的一小撮瘦肉,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一阵比味精还鲜的感觉刹那间就从味蕾传遍了全身所有的毛孔。

    大部分孩子是舍不得烤“知了猴”的。即使抓到了它们,也只是在玩耍一番之后就放了它们。

    树越来越多,知了猴却越来越少,夏夜的蝉鸣也变得稀稀疏疏的,甚至,只能在人迹罕至的一些水边、荒滩边的树木上才能听到一两声的蝉鸣。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二叔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蝉蛹成了餐桌上的抢手货。乡人们挖空心思地捉蝉,每到幼虫破土而出的时候,就在树干上缠绕一圈滑滑的透明胶带,破土后沿树而上的蝉蛹爬到这个地方就会掉落下来,刚出土的蝉蛹本身力气就不大,再加上跌得晕头转向的,只要在半夜时分沿着树转一圈,就能收获不少。

    “捉得多的人,一个晚上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呢,连一些孩子也加入捉蝉蛹的大军中了。”二叔有些痛心地说。

    蝉每年六七月开始产卵,第二年幼虫孵出,再在泥土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破土而出。

    试想,一个小小的生命,从出生到成年,竟然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漫长的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生命的蜕变,可就在满怀希望的攀爬中,成了人们的盘中之物。

前不久,听说乡人们又发明了一种能捉到更多蝉蛹的方法:将蝉产卵的树枝条剪下来,存放在温室大棚里,然后通过地热加温的办法,促使蝉蛹在短短一两个月内就孵化成虫。也就是说,已经可以通过人工育种的方式来增加蝉蛹的数量并缩短它们的生长周期了。

    听完默然。

    若干年以后,没有蝉鸣的夏夜,还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夏夜吗?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陷“时间黑洞”的年轻人

    2018年6月,微信迎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改版——订阅号全面“信息流化”。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饱和,微信的流量增速开始显著下降,而今日头条和抖音等APP的强力竞争,抢占了大量的时间。

人一天拥有24小时,除去睡觉的8小时,每人每天还有16小时,全中国共有10.8亿的4G用户,这10.8亿用户的16小时是各大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分秒必争的“战场”,谁失去对用户时间的掌控权,谁就失去未来。时间争夺战的背后,则是深陷时间黑洞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使用哪个社交软件都被收割了时间。那么该如何正确看待这场时间争夺战,保护年轻人的时间呢?

材料二:如果一个人能活75岁,那么人生就只有900个月。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一个格子代表一个月,每过一个月,涂掉一个格子。我们的一生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了这张A4纸上。人生苦短,如果你是20岁的年轻人,你的格子已涂满了这么多——余生很短,你会很忙。请倍加珍惜!

材料三:争夺时间

    2018年上半年刚过去,23岁的钢琴老师李磊就卸载了抖音APP。与以往卸载软件不同的是,这是一款他高频使用的软件——经常刷抖音就刷到了后半夜。“抖音真的是有毒啊,要么不看,一看就真的很难停下来,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现在,他必须走上正轨了。

班里召开“管好时间,写好人生”的主题班会,针对以上材料,完成下面两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双手

明前茶

    ①要是韦平没有起念做“菜场驻守者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调查,这些起三更睡半夜的菜场摊贩,谁也不太会注意到自己日夜劳作的手变成了什么模样吧?

    ②这些卖杂粮坚果的人、卖调料腌菜的人、卖海鲜干货的人、卖蔬菜的人、卖鲜花干花的人, 老老少少,形貌不一。可当韦平试图说服他们摊开双手,与自己所售货品合个影时,他们眼中一下盛满锐利的警惕:这位瘦削的小伙子想干什么?这是什么新骗术?

    ③韦平拿出学生证,试图说服他们:他是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他想做一个有关菜市场的摄影展,布置在菜市场熙熙攘攘生气勃勃的入口处。这样,到这里买菜闲逛的人,进来都能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熨帖人心的烟火气,感受到劳作与美的紧密关联。

    ④小贩们操着天南海北的腔调说:我们凭啥相信你?拍这样的照片,对我们的生意有啥好处?韦平到底是学生仔,害羞又不知所措地说:我也不知道对你们的生意有没有好处。这样吧,到时我多冲洗出一张照片来,你们可以把它和你们的营业执照挂在一起,看看能不能为自己多招揽一些生意。

    ⑤韦平没有想到,正是这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上至七十岁下至二十岁的摊贩。

⑥卖杂粮的摊贩摊开手,指缝里有米屑,大拇指上有砸核桃剥核桃留下的伤疤。

    ⑦卖腌菜的摊贩摊开手,腌菜汁深深地浸润每条掌纹,好像隔着镜头都能闻到那股咸鲜之气。

    ⑧卖海鲜的摊贩摊开手,海鲜不是在水中游弋,就是在碎冰上陈列,他的手怎能不苍白肿胀。

    ⑨卖蔬菜的摊贩摊开手,她是全菜场公认最劳碌的人,每天都要运菜、理菜、码菜,还要把毛豆和青豌豆剥出来,山芋藤与芦蒿撕去筋掐成段,黄豆芽一根根掐去根,这都是为那些来去匆忙的白领准备的净菜。而摊贩的手,也在这一日日码放、整理过程中变得沧桑起来。指甲缝里全是洗不掉的菜汁,关节粗大膨出,整双手却洋溢着慈祥平和之气。

    ⑩与所售货品形成最鲜明对比的,是贩卖鲜花小贩的手。菜场里的花摊与专门花店不同,没有那么多高大上包装,也没有多少名贵品种,都是些应时而生的大路货。玫瑰、桔梗花、向日葵、大丽菊、勿忘我,还有一把把多头康乃馨。这都是主妇们买完菜回家捎带一把的便宜货,却也更新鲜泼辣。玫瑰的刺如此扎手,向日葵的毛秆上全是痒人的芒刺,商贩不避不让,直接将成把的鲜花握在手中,嚓嚓嚓几下就剪去了过于繁密的枝叶。她的手伸出来全是伤痕,关节僵硬,握剪刀的地方长出粗硬的老茧,可她的花是如此鲜媚娇憨。这一对比,不知为什么让人心中猛地蹿上来一股热流。

    ⑪那是勤劳沧桑的旧世界与柔软明艳的新世界和平共生的场景吧。

    ⑫韦平的摄影展在半夜布置好了。开展第一天,清晨五点半,菜市场卷帘门刚拉开,卖西红柿的商贩就发现了自己的手,它张开在小山般活泼圆润的西红柿上。那仿佛是世间最饱含倾诉欲的手,充满疲惫又有坚定信念。

    ⑬一整天,除了忙生意,商贩们都在摄影展上找自己的手。他们仿佛也是第一次见识到自己的手,蕴藏着那么多酸甜苦辣,又蕴藏着难以言表的美。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的利息

    出租车司机朱师傅五点半交车,看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便把“暂停载客”的牌子竖了起来。正是周末,四十中门口涌出大批的寄宿生。朱师傅忍不住习惯性地把车停了下来,盯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一律穿着朴素的校服,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歌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地又恳切地说谢谢您了,师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一个日得不能再旧的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地也可以。”朱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

    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塔纳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问为什么只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了交车被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业了。地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

    女孩说。朱师傅从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地。

    半小时后,朱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

    看着女孩一病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地的名字。

    晃过了十年。朱师傅还在开出租车。

    这天,活儿不多,他正擦着车,却听到交通音乐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十年前胜利出租车公司车牌照为冀Azxxxx的司机。朱师傅一听,愣住了,有人在找他?十年前,他开的就是那辆车。

    电话打到了电台,主持人惊喜地给了他一个电活号码。朱师傅疑惑了,会是谁呢?每天忙于生计,除了老伴他几乎都不认识别的女人了。

    拔通电话,朱师傅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地惊喜地问:“是您吗?师傅!”

    朱师傅愣了一下,这声音,这语遠,如此熟!他却一下子想不起是谁。“谢谢您了,师傅!”女孩又说。

    朱师傅一拍脑门,终于记了起来,是他载过的那个跛脚女孩。是她!朱师傅的眼睛突然模糊了,十年了,那个女孩还记着他!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再见到女孩时,朱师傅几乎认不出了,眼前亭亭玉立的这个女孩,是十年前那个只有三元钱坐车的女孩?

    女孩站起身,朝朱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说:“我从心底感谢您,师傅。”

    喝着咖啡,女孩讲起了往事。十二年前,她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亲很疼地,每逢周末,无论多忙他都会开车接她回家。春节到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为了多載些东西,父亲借了朋友的面包车。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面包车被拉得面目全非,父亲当场身亡。就是那次,女孩的脚受了重伤。

    安葬了父亲,母亲为了赔朋友的车款,为了她的手术费,没日没夜地工作。而她,伤愈后则拼命读书,一心想快些长大。她很坚强,什么都能忍受,却惟独不能忍受别人的怜悯。

    所以,她没告诉任何人路上发生的事故。放学回家,当被同学问起现在为什么坐公共汽车,她谎称父亲出远门了。

    谎言维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遇到朱师傅。她见那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动不动,就像父亲开车过来,等在学校门口。

她只有三块钱坐公共汽车,可她全拿出来坐出租车,只坐一站地,然后花一个半小时徒步走回家去。虽然路很远,但她走得坦然,因为没有人再猜测地失去了父亲。

    “您一定不知道,您的出租车就是我父亲生前开的那辆。车牌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女孩说着,眼里淌出泪花,“所以,远远地,只一眼,我就能认出来。”朱师傅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这块奖牌,我一直戴在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我会不会走到今天。还有,您退还我的车费,我一直都存着。有了这些钱,我觉得自己什么因难都能克服。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我依旧有一份父爱。”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奖牌,挂到了身上。那是一块边缘已经发黑的金牌,奖牌的背面,有一行小字:预祝你的人生也像这块金牌。

    这块金牌,就是十年前朱师傅送给女孩的礼物。

    女孩挽着朱师傅的胳膊走出咖啡馆。看到女孩开车走远,朱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让眼泪流了个够。

    那个跛脚女孩,那个现在他才知道叫林美霞的女孩,她和自己十年前因癌症去世的女儿,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女儿生前每个周末,朱师傅都去四十中接她。女儿上车前那一向“谢谢爸爸”和下车时那一向“谢谢您,老爸”,让他感受过多少甜蜜和幸福!

    那块奖牌,是女儿在奥林匹克克竞赛中得到的金牌,曾是他的全部骄傲和希望。可女儿就走了,几乎让他猝不及防。再到周末,路过四十中,他总忍不住停下车,似乎女儿还能从校门口走出来,上车,喊一声:谢谢爸爸。

    就在女孩坐他车的那段时间,他觉得女儿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他的日子还有希望,他又重新找回了幸福!只是,这情形持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在回家的路上,朱师傅顺便买了份报纸。一展开报纸,朱师傅就看到了脚女孩的照片。看着朱师傅微笑,醒目的大标题是:林美霞——最年轻的跨国公司副总裁,S市的骄傲……朱师傅吃惊地张大嘴巴,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边读报纸,他边习惯地从口袋里掏烟。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个信封。拿出来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美金。朱师傅愣住了,他想不出,林美霞何时把钱放进了自己外套口袋?就在她挽起自己胳膊的瞬间?

    美金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

    师傅,这是爱的利息,请您务必收下。本全无价,永远都会存在我心里。谢谢您,师傅!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