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5-01-09
期末考试
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冯友兰认为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春秋公羊传》也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 

——摘编自张刚、伍雄武《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后,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一羁縻府、州,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 

——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本手段、基本政策和根本立场“没有变”的执政底线,但是又深谙“与时俱进”的重要性,紧密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并且产生了诸多新“变化”。 

——高向东、高鹏飞《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与规律探赜》

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交流,推动了区域与国家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互润的,通过交流达到融合和发展。中国古代通过各民族间往来和交流,汲取别人的长处,补充和替代自己的不足,逐渐走向共同繁荣与发展。如周设官“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至唐“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物品)、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都足以说明之。

——据张志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刍议》等整理

材料二:开始于161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一场欧洲世俗专制王权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此前“教权高于皇杈”的罗马神权统治。因此,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和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实现了“大洗牌”,……并形成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李卓群《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