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4年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一轮基础复习:0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日期: 2025-04-0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平王东迁后,认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时人却称颂“齐、晋亦唯天所授”,吴越也“唯天所授”等。这表明当时( )
A、 天命观念开始发生改变
B、 周王室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
C、 争霸战争导致礼崩乐坏
D、 多个政治权力中心同步出现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可以表述为(   )
A、 公元前8世纪上半期
B、 公元前8世纪下半期
C、 公元前7世纪上半期
D、 公元前7世纪下半期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将一位战国名士标榜为“理想主义者”,称他极力鼓吹人性的美好,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下列言论中最可能出自该名士的是(   )
A、 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B、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D、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荀子•王政》有言“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据此可知当时( )
A、 具有民本思想
B、 实现四民平等
C、 建立君主专制
D、 人民管理国家
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战国中后期,“弑君”“出君“现象已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的政制逐步转型
B、 诸侯争霸格局稳定
C、 宗法分封制走向强化
D、 礼乐制度得以恢复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楚国用小方块的金币作为主币。这一现象(   )
A、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B、 加剧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C、 造成各国经济发展失衡
D、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下图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天下之道》,所圈字样为“天下之守者,民心是守”,以下诸子思想主张中,与图片内容反映一致的是(    )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C、 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
D、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苏秦这样描绘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可见(       )
A、 齐国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
B、 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
C、 战国时期生产力在继续发展
D、 管仲改革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情况说明了(   )
A、 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B、 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
C、 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
D、 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 “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春秋左传》载:“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   )
A、 周王与诸侯矛盾不可调和
B、 周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D、 分封制的根基逐渐瓦解
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

A、 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 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 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材料分析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