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暑期验收考试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07-26
开学考试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 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15、16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民调多为学校、民办报刊及社会团体举办。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先后举办多次民意测验,通过各种方式动员、规范并指导民调,并将其纳入国民党“党化教育”范畴。1929年3月举办的“总理纪念周”民意测验,其部分题目及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题目

选项

统计

党部分析的结论

你信仰三民主义吗?

信仰

75%

前者已知三民主义已深入人心,筑成强固之基础;后者通知我国对于三民主义之宣传,尚未普遍的努力。此后关于主义之宣传与训练,更宜特别注意。

怀疑与观望

25%

你觉得中国国民党好吗?

60%

可知本党虽已得多数民众之称许,但党的分子或行动上必尚有不满人意之处。凡我同志,自宜凛然戒惧,严守纪律,以聚民望。

认可,但亟需整改

30%

不好

10%

同年,北京大学在31周年校庆之际,组织了一次民意测验(回收总票数571票),数据显示“最适宜于中国的主义是什么主义”,回答三民主义的179票,占31.3%;“现在的思想家你最崇拜的是哪一个”,答案排列第一、二的是陈独秀和胡适;“(国民)革命军与军阀有没有区别”,回答“没有区别”的107人,认为革命军安民救国、军阀扰民亡国的148人。

——据杨勉、杨天宏《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民意调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民意调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