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7
单元试卷
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阅读(5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练习。

温情的小火炉

殷雪林

a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记忆里豫南的冬天很是寒冷, 大雪迎门、河湖结着厚厚的冰、房檐下悬吊着一两尺长的冰条, 是常见的事。那时家家生活清贫, 没有暖气, 也不烧炕, 更没有空调和其他电器驱寒, 整个冬天室内和室外几乎一样冰冷, 每到天寒地冻让人难耐的日子, 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就会想些办法生火取暖。

b 那时受条件限制, 生活稍好的家庭会购置一个生铁炭盆搁在木架上, 烧木炭来烤火取暖, 木炭没有烟, 火又旺, 关紧门窗, 即使门外大雪飘飘, 室内也会被红红的炭火烘烤得温暖如春。一般的家庭会买一个铁皮小炉, 烧蜂窝煤来取暖, 铁皮小炉美观大方, 虽没炭火提高室内温度快, 不过经济适用, 也会取得很好的驱寒效果。我家生活困难, 连铁皮小炉也买不起, 只能凑合用父亲自制的漆桶小炉取暖, 虽然看上去寒酸简陋, 但也会让贫寒的家庭一冬里暖暖和和, 充满温情和欢乐。

c 漆桶很好找, 家具厂里有很多, 选择一个比水桶小, 高度在三四十厘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就可以了。因为里外残留有油漆痕迹, 铁皮上还花花搭搭, 没多大用处, 做简易煤炉很适合。要想制成蜂窝煤炉, 还得买两样东西, 一是炉胆, 二是顶上的盖盘, 土产商店都有卖, 也很便宜。父亲在严寒还没到来前就开始了煤炉的制作。[甲] 先在靠近桶底处开一个小孩儿巴掌大的口子作炉眼, 再在炉眼上方横穿五六根细钢筋条, 作为箅子; 炉胆坐在箅子上安放在桶中央, 然后再和一小摊黄泥, 将炉胆和桶的空隙处用泥巴填满, 直没到炉顶, 斜抹平, 放上合适的炉盖盘, 一个活动的“取暖器”就算大功告成。[乙]因为接下来寒冷的冬季里, 我们就可以烤火取暖了。

d[丙]蜂窝煤早在秋天时父亲母亲就打好晾干码放在厨房里, 它们一直在等待着漆桶小炉的召唤。

e[丁]下雪了, 天地间顷刻银装素裹, 小孩子在家里是待不住的, 纷纷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玩雪, 当玩得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 连指头也难以伸直时, 就赶紧跑回家取暖。那时母亲每次都会燃着漆桶小火炉, 赶快拉我到炉边, 还握着我的小手放在火上烤, 并帮我不停地使劲搓, 不多时, 我的手掌热乎乎, 指头也灵活如初。

f 记得我已经上小学了, 冰天雪地的清晨, 母亲依然准时叫我起床。因为怕冷, 常常母亲喊好几遍, 我还贪恋温暖舒适的被窝, 迟迟不愿起来, 母亲就走到床边, 将我的棉袄棉裤拿过去放在漆桶小火炉上烤, 直到烤温热了, 才递给我, 我马上愉快地穿起来, 那温暖舒适的记忆至今在我心间暖融融的。

g 冬季饭菜容易凉, 母亲经常会将小火炉提前燃着, 把饭菜放在上面, 等我们一放学, 热热乎乎的饭菜就等着我们。在烟火味的饭菜香里, 像吃火锅一样, 一家人围着漆桶小火炉, 虽然都是平平常常的饭蔬, 但只要人人能吃饱, 也就津津有味了, 欢声笑语就会漾满简陋的小屋。

h 寒冷的冬夜, 我们最爱坐在漆桶火炉边听父亲讲故事, 父亲并没有多少学问, 他只上过两年私塾, 可是他的肚里却装有许多民间传说, 我记得他最爱讲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母亲忙完了家务, 坐在一旁纳着鞋底或者缝补着衣衫, 我们也写完了作业,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烤火。父亲在火炉里烧着纸条点燃香烟, 过了两口烟瘾后, 就开始讲起岳母刺字、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 精彩的讲述, 英雄们的爱国思想, 在我的心里深深烙下印记。

i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 父母早已去世, 漆桶小火炉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可是一到冬季, 每当坐在取暖器前, 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儿时一家人围在漆桶小火炉边烤火取暖的温馨画面, 就会回忆起关于漆桶小火炉的许多温情故事, 并深深怀念起在那清贫的年代里, 父母用他们柔弱的肩膀为我们遮风挡雨, 并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儿女们无尽的爱的温暖时光。

(有删改)

阅读

静悄悄的善良

孟祥菊

a 月底返乡探母, 空闲之际, 我带着8 岁的冬冬去刚收获完毕的花生地“捡秋”。夜降微雨的缘故, 地面有些潮湿, 一些散落的花生露出地面, 看着令人欢喜。我索性蹲在地上, 把自己当作圆心, 耐心地边耙边捡。冬冬太贪玩, 专挑个头肥大的去捡, 每捡到一粒, 都会雀跃着送到我的篮子里, 一会儿工夫便忙得热汗直淌。

b 正捡在兴头, 隔壁的张嫂赶了过来。她笑盈盈地和我打过招呼, 又问了问冬冬的学习情况, 随后利用捡花生的间隙, 一本正经地和我聊起她家孩子未来的就业问题。我对张嫂的家庭状况很熟悉, 近两年她丈夫的腿病犯得厉害, 不能下地干重活, 家里家外全靠她一个人忙活, 好在儿子争气, 去年考到省城的一所大学就读, 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张嫂说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 就业率越来越低, 她担心儿子毕业后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并问我是否有好的建议或办法。见张嫂如此坦诚, 我便很有耐心地劝慰起来: 当今时代,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拘一格, 只要孩子肯努力, 够优秀, 将来一定会找到理想的工作, 做家长的完全不必担心。听完我的话, 张嫂抿嘴笑了, 转身将刚捡的半袋花生倒进一旁的白铁桶里。

c 小半天的时间过去了, 我和冬冬捡了多半篮花生。离开花生地时, 冬冬逞强地将篮子拎在手里, 并趁我不注意, 将里面的花生全部倒进张嫂的白铁桶中。我赞许地点点头, 同时拉过他的手, 往家的方向走去。

d入夜不眠, 望着一旁酣睡的冬冬, 我的脑海里想起一件旧事。在我10 岁时, 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 温饱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当时我家隔壁住着一位独身的老倔爷, 他个子不高, 性情古怪, 村里的小孩子遇见他都会绕着走。老倔爷家境很好, 吃穿不愁, 经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读书看报。他对种田知识也不在行, 只晓得在村头的口粮田里成片种红薯, 说是好管理, 吃用也方便。“寒露摘山楂, 霜降刨地瓜”, 每年的霜降未到, 老倔爷总是找来锹镐, 提前将地里的红薯囫囵收回家中, 然后喊我去他家“开圈”的地里翻红薯。时间一长, 经验也多了, 我会专找地头或垄沟的边角处挖, 因为那里的红薯最多, 有的甚至连翻动的痕迹都没有。当我将翻出来的成堆红薯用筐篓运回家时, 我看到的除了母亲的笑容, 还有残留在她脸上的越擦越多的泪痕。多年后, 我才从母亲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老倔爷是个落魄的知识分子, 他家田里遗落的红薯都是他故意留给我们的, 就是为了默默帮衬我家渡过难关。岁月流转中, 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业, 最终在大城市安了家。儿子冬冬略通人事后, 我便将老倔爷施薯助人的故事多次讲给他听, 小小的他总是百听不厌, 悄悄地将一颗乐善好施的种子埋入心中。

e 真正的善良都是静寂无声的, 无须轰轰烈烈, 也无须大声点赞, 但里面藏匿的小美好, 则是可以传递的, 如当年老倔爷默默赠我的那些“开圈”红薯, 不仅填饱了我的胃, 还滋养了我的灵魂, 并以传承的形式, 引领我的下一辈知足感恩, 扬善前行。 

(有删改)

写作(55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