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11-17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25分)
现代文阅读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原因是西方思想在五四时代占统治地位以及儒学衰落的结果。”国内有学者则认为:“1917年十月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极为难得的历史契机。”前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西方”思想,后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革命”思想,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传教士、海外留学生、无政府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以及共产主义者等不同的知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都有所接触,对其界说也比较含混。所以,要“传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真正将其视为“科学”,那是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一个谁来担当“传播者”的问题。因为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译介的内容也多是零散、片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般还仅被视作西方现代学术思潮或流派中的一种,能主动自觉地担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者”的角色,那是需要眼光、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支撑的。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担负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职责的,正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有文论史著作已指出:“‘五四’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了先锋的作用。”这个判断无疑是准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四运动确实“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这其中许多早期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朽功劳。他们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平民、面向现实、面向革命,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中·黔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就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交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态度。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念和文艺追求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高度吻合。换个角度说,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文艺宗旨和价值目标,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其他政党、团体和学派是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去做的。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的“先锋的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帮助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等人,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宣传,多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文艺的社会阶级属性,呼吁文艺要为民主革命服务,要求文艺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强调进步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提出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和主脉的。同时,比较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随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才开始进入中国的”。周扬说,“革命文学运动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旺盛起来的,这个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伟大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在当时诚然还未能大量直接地被译介过来,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但这些主张毕竟是从‘五四’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现实要求出发提出来的,也是他们把刚刚学得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新文学建设上来的尝试,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董学文《中国共产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Ⅱ

材料一:

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兴盛。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文化安全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才能实现。

从历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基因。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民族主动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骑射”,再到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从现实看,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卷入到今天的主动拥抱,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适应力。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唯自强而后安,唯开放而后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亦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唯有开放环境下的斗争和磨砺才能使自己强起来。文化发展同样如此。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与其背后一整套知识体系建构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维护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谋划文化发展,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文化启蒙以来西方世界创设的一整套现代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众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相应地,人们也习惯于在西方知识谱系内寻找自己的存在坐标,这正是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理基础。例如,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实际上都包含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资险,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进而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概之一。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应该也有责任为人类文明做出知识贡献,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剧变,已有知识体系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由启蒙话语构建的知识体系在应对诸多新问题时频频失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则构成人类新知识得以产生的丰厚土壤。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创造旨在实现文化霸权有所不同,中国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我们建构的知识体系,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只有这样的文化创造,才能在摆脱“跟着说”的困境之后,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摘编自《在文化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材料二:

当今时代,伴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近日,围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文化安全等问题,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进行访谈。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哪些压力和挑战?

惠鸣: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对此,国家需要深化传媒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在文化资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造成传统文化资源、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信息时代为何要特别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惠鸣:数字文化时代,强调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核心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在文化传播方面,借助数字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其价值观进入我国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样、便利,对我国的国家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也更大。对此,需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

数字化传播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意见共振,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

(摘编自《维护信息时代文化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文言文阅读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 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课内基础知识考查及语言运用(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北京冬奥会圆满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____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让冬奥会展现出独特魅力。首钢滑雪大跳台一经建成就吸引了不少目光,“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中外媒体和国际官员给予了首钢滑雪大跳台高度评价。而这个酷炫十足的大跳台,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有效融合在一起,因为它由首钢老工业园区修缮改造而成。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昭示着中国智慧。“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延庆赛区核心的设计理念。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巨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由小海陀山顶向山谷蜿蜒而下,延庆冬奥村铺展在山谷东侧的台地之上。崇山峻岭之间,建筑分散布局,与山景____。如美属萨摩亚男子钢架雪车选手克鲁姆普顿夸赞道:“这是我见过的全世界最漂亮的一条赛道了,环绕在群山之中。”“山林映场馆”,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 )。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持续性奥运遗产。如北京赛区场馆的15块冰面的制作均采用当前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冰的全部余热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这15块冰面也均可实现赛后再利用,成为低碳环保的群众性健身场地。同时,“全民冬奥”让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____,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中国紧紧抓住了“绿色冬奥”这一历史____,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起向未来”。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