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4445116
日期: 2024-12-26
期中考试
语言文字运用
古代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宋春光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转性。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契合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意味”。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题、

植物工厂

①我们知道,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一幢幢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这种生产植物产品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就是“植物工厂”。

②植物工厂是对光、温、湿、二氧化碳及营养等生长环境条件进行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稳定生产系统。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就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增加光照、改变“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控制。比如,生菜和小白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中种植,仅需20天左右就能收获。因此,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能量)和营养(水分、空气、矿物质等),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③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它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研究发现,如果想让石竹花的花青苷含量增加,花色红艳,建议增加680nm的光;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④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食用类和药用类的植物对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内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灭菌、输送和回收,实时监控营养液发生的变化并自动补充和校正,确保植物时刻处于一个稳定优良的营养液环境中。

⑤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高楼农场、荒漠农场、太空农场、航海农场、极地农场等成为可能。植物工厂被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枯荷雨声

聂鑫森

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喝着茶,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此刻,他想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两句诗,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听荷楼是个茶社,悬立在雨湖公园的湖面上。

他喜欢坐在窗前喝茶,觉得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听荷楼的四周都是荷莲,春看浮叶、立叶,夏日和早秋看荷盖碧翠及红红白白的荷花,茶客就多。一入暮秋,花凋叶萎,来喝茶的就少了。稀疏雨点击在枯残荷盖上,声音萧瑟、清寂。

游千闻的工作也很清寂。他是自来水公司的管网探漏工,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工种。探漏工每夜十二点上班,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每夜和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每一条管道。他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确定有漏水的声音,就标出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游千闻下班回到家,除了吃早餐和午餐,就是睡觉,下午四点起床。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听荷楼离他家虽不远,他很少来喝茶,真没有那个闲工夫。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自来水公司员工千余人,没几个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了不起的人物。

游千闻年满六十,退休了。

第一个夜晚,他睡得很早,也睡得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儿子已成家立业,家务事不要你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看看荷,听听雨。听雨就当作你还在上班探漏。”

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暮秋,荷叶枯残,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游千闻转过脸一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折叠木画架。

女服务员走出来,“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啰。”

“七十岁了,你真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也喝茶,也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退休教师画展,命题让我画枯荷。这不,来写生了。”

小姑娘很快就端上一杯茶来。

“伏老,怎么让你画枯荷?这有啥看头!”

“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清冷、落寞;有的却活得自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伏老忽然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这位老哥,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您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请老哥指教。”“不敢不敢,一定当面聆教。”

……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许是又去忙什么事了。游千闻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摘选自《四川文学》2021年9月,有删改)

名著阅读
写作(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