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练习(联考)历史试卷(B卷)

日期: 2025-04-02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题目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 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C、 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 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 国家取代了部落
B、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 部落取代了氏族
D、 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
A、 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 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 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 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 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连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表明( )
A、 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 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D、 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 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
C、 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D、 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 )
A、 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加强了民族交融
C、 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
D、 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下面图示中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民族交往
B、 制度变革
C、 经济发展
D、 商贸往来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辉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
B、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 孙思邈——《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D、 唐高宗——《千金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生活在南北宋之际的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卷中《石炭》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宋代居民最早使用煤作燃料
B、 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 北宋时煤已成为日常的燃料
D、 汴梁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
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主题是(  )
A、 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 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材料四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 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
材料一

克盉(he)  克罍(lei)

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四  
序号材    料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
《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
《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
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