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6-23
期中考试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鉴赏。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序曲短片中,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数字,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光流转,岁月演进,通过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确把握,中国古人创造了“二十四节气”这一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改编自网络)

材料二:

“雨水,和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它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渐少了,雨渐渐多了。”南京天正小学高级教师、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导师李华说。2017年开始,李华和她的同事运营“节日你好”公众号,在每一个节气和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李华介绍,每年的“雨水”节气,大多数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位置。北半球日照时间慢慢增加,日照强度增强,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日趋活跃,和北方冷空气频繁“过招”,降雨自然也就渐渐多了起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雨水”节气后,冰雪融化,雨水增多,草木萌发,春天回到了我们身边。

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为十五天,又将“五天”称为“一候”,故一个节气就划分为三候。古人也将每一候根据期间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现象进行了概括。“雨水”当然也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李华介绍,这三候分别是说,到了“雨水”节气,河面解冻,鱼汛频繁,水獭下水捕鱼。捕到了鱼,水獭舍不得一下子吃光,而是整齐地排列在岸边,像陈列祭祀贡品一样再慢慢食用;“雨水”过后五天,大雁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经过春雨滋润,草木抽出了嫩芽,大江南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人们格外重视“雨水”节气,适当的降水对春耕的开展和农作物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农人通过经验来预测“雨水”节气后的天气,形成了“冷雨水,暖惊蛰”“雨水有雨百日阴”等民间谚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自《新华日报》,记者于锋,有删改)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比如清明和冬至就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人们也会在清明时节举行扫墓、踏青等活动,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季节

节气

民俗

春分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天,因为阴阳平衡,鸡蛋站立的稳定性最好,就有了“竖鸡蛋”这一习俗。如今这一中国习俗已经成为“世界游戏”。

芒种

芒种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送花神”的仪式,同时表达感激之情。

白露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小雪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改编自网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与橘子同眠的男人

丁肃清

①这个城市已临近履霜坚冰至的季节了。夕阳的脸冻得发红,转瞬就藏入朦胧的西山后面。郊区边缘的这条街道,是我上班下班的必经之路,宽敞得让来往的车辆都显得萧条,路面笔直平坦,像一条冰带,在初放的街灯照耀下发亮。街道拐角处有一个卖水果的摊点,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个很老的摊点,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年复一年,记不得它存在了多长时间。

②摊主是个四十岁出头的男人,短发,脸膛略黑,微胖的身材,与顾客交易时总是憨厚地笑。我喜欢买他的水果,一则是顺道方便,二则他的模样使我无由产生一种信任感,买他的水果心里舒服。我是他的老顾客,瓜果梨桃,他的摊应有尽有,我日常所需的水果,差不多都是在他的摊上买的。此时,他的摊点上大都是橘子了,黄灿灿的一大堆,堆积在路边。

③那一天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我把自行车停在他的摊子旁边,说:“买点橘子,这天儿真冷啊。”天冷,我懒得摘手套,他就为我挑选橘子,挑进去一堆,又拣出来几个,拣出来的当然是他认为不太好的。他一边挑选一边说:“今天该买,这是新进的黄岩蜜橘,好吃着呢。”

④我信任他。与其说信任他的话,不如说是信任他这人。长久的买卖过程,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我们主顾之间信任和谐的关系。

⑤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深秋夜晚,我最初买他的橘子,买得很少,就七八个。我递给他一百元,他翻腾了半天,也没有翻出要回找给我的钱。于是,他把那一百元钱递到我手里说:“算了,拿回去吃吧。”我说:“这怎么好。”他说:“咳,就这么几个橘子,不计较。”

⑥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不计较,之后我就常常在他的摊点上买水果了。买水果也是买一种心情,从他这里买,心里边觉得痛快。有时候见我路过这里,他就老远地喊我买点苹果、西瓜什么的,有时水果品相不太好,他就不让我买。

⑦他知道我是大学教授,对我说:“我挺羡慕知识人的。”我说:“有什么羡慕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有些急:“可不能这样说啊,我梦想上大学,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上,我就这卖水果的命啊!”可是,他微显消沉的情绪很快变好了:“我儿子去年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的欣喜中有几分骄傲,我能理解他的心情。他还说自己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教师,都是文化人,原本出自书香门第。

⑧我上班下班,多少次来来往往,多少个春夏秋冬轮回,这个卖水果的男人,却一直坚守在他的摊子前,成为了这城市街道静僻处的一道风景。我在想,三百六十行,能够坚守,能够抵御住各种诱惑,确实不容易。

⑨硬硬的风在刮着,初临的夜色在寒冷的风中微微颤抖。他为我挑选好一大袋橘子,过秤,收钱。

⑩这时,走过来一个女人和两个男孩子,他们显然是母子。孩子的衣衫破旧,小脸有些脏,黑辘辘的眼睛盯在橘子上,其中一个孩子顺手摸了两个橘子,他的母亲看见了,狠狠地打落了他手里的橘子,又在孩子的身上拍打了几下:“我叫你馋!馋!”冷风中,孩子惊恐地望着他的母亲,没有泪,只是一双惊恐的眼睛。

⑪“你打孩子干嘛!不就是几个橘子吗!”卖橘人愤愤地说。接着,他捧起了一大把橘子给了这个孩子一半,又给了那个孩子一半:“吃吧,这是我的橘子!”两个孩子游移着小手,捧着黄灿灿的橘子,看看他们的母亲。然后,跟着他们的母亲走了,渐渐地消失在灯照下的夜里……

⑫“我最看不惯打孩子了。”他仍望着母子们走去的方向。冬天夜晚的风,刮得更硬了,他意识到我还没走,向我一笑,“这天儿好冷啊,你快回去吧。”我说:“你还不回去吗?”天晚了,已经没有人买橘子了。他说:“不了,我不回去了。”说着就取出一块很大的苫布,盖着那一大堆橘子,再在旁边铺上一个厚被子,“我就睡在这儿了。”他一边说着,一边钻到那块苫布下:“放心啊,我不冷。”

⑬我难以置信,在如此寒冷的夜晚,能有人露宿街头!人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仅仅是为了一堆橘子!

⑭这一晚,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辗转反侧,想着那个在街头与橘子同眠的人,那句“放心啊,我不冷。”一直在我耳边萦绕……

(有删改)

写作。(50分)
附加题。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