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杭州市2023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5月学情调研试题

作者UID:23365986
日期: 2024-06-26
月考试卷
活动一:拟龙年书单(25分)
活动二:品精美文章(18分)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任务。

三爷与鹰

关仁山

①三爷老了,不愿意种地了,于是守着河滩,窝在泥铺子里熬鹰。他熬鹰的时候狠歹歹的,对鹰没有一丝的感情。三爷常常拿两根红布条子,分别将自己新增的两只雏鹰(一只灰鹰和一只白鹰)的脖子扎起来,不给鹰东西吃,等鹰饿得嗷嗷叫唤了,三爷才变戏法似的,从床铺底下端出一个盛满鲜鱼的盘子。

②鹰扑过去,吞了鱼,喉咙处就鼓出一个疙瘩结。鹰叼了鱼吞不进肚里,又舍不得吐出,憋得咕咕叫着。少顷,三爷慢慢走过来,攥着鹰的脖子将它拎起来,另一只手紧捏鹰的双腿,鹰头朝下,一抖,用巴掌狠拍鹰的后背,鹰嘴里的鱼就吐出来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熬着,三爷累得喘喘的,眼睛里充满莫名的兴奋,笑着说:“都是块儿逮鱼的好料子。”

③后来听说三爷熬鹰的时候,对灰鹰和白鹰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源于一场龙卷风。

④三爷住的泥铺子被龙卷风摇塌了,等三爷明白过来的时候,泥铺子已经哗啦一声倒塌了,他被重重地压在废墟里,好在没被砸坏筋骨。灰鹰和白鹰抖落掉身上的泥土,钻出废墟,惊惶地鸣叫着。灰鹰如得了大赦似的,不顾老人就飞到一棵大树上躲避风雨。可白鹰没走,它知道主人还压在废墟里,围着废墟转了好几圈。

⑤狂风里,白鹰的叫声是凄凉的,三爷被压在泥铺子里面,喉咙口塞着一块儿泥团子,喊不出话来,只能用身子拱。白鹰终于瞧见老人的动静了,一个俯冲飞落下来,立在破席片上,呼扇着湿漉漉的翅膀,刮着浮土。

⑥天快亮了,三爷渐渐看到了外面铜钱大的光亮。他借由白鹰刮出的小洞,呼吸到了河滩上打鼻子的鲜气。

⑦灰鹰还在树上待着。还是白鹰把起早种地的村人吸引过来,七手八脚地把三爷救了出来。三爷将白鹰拢在怀里,瘦脸上泛着明亮的泪光,感激地说:“白鹰,我的心肝宝贝儿哩!”

⑧过了好半天,灰鹰见老人活了,才慢慢飞回来。

⑨三爷的泥铺子重新搭了起来。三爷再次板起脸来熬鹰。三爷本来还要依照过去的熬法,不知怎的他对白鹰就下不去手了。白鹰救过他的命啊。他看见白鹰饿得不行了,心就软了,心疼地抚摸着白鹰,故意让白鹰把喉咙里的小鱼咽进去。

⑩灰鹰也想吞吃一条小鱼,被三爷看见了。A.三爷狠狠地抓起灰鹰,一只手顺着它的脖子朝下撸,灰鹰“哇”的一声惨叫,像吐出五脏六腑似的,把小鱼从它嘴里吐了出来,连同喉管里的黏液一股脑儿流了出来。

⑪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⑫一天,三爷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到了老河口,白鹰孤傲地跳到最高的木撑上,灰鹰也跟着跳上去,却被白鹰挤了下来。白鹰还用嘴巴啄灰鹰的脑袋,灰鹰反抗,竟然被三爷打了一下。

⑬可是到了真正逮鱼的时刻,灰鹰眼睛毒绿,它按照三爷呼的哨,勇敢地扎进水里,很快就叼上鱼来。白鹰蔫儿了,只是围绕三爷扑脸地抓挠,自己的饭食也靠灰鹰挣得。三爷挥手将白鹰拨到一边去,慢慢地对白鹰淡了。

⑭不久,白鹰实在受不住了,在三爷脸色十分难看的时候,独自飞离了泥铺子。白鹰要自己生存。三爷惊讶了,发动几个孩子帮助他寻找白鹰。B.三爷的胸膛里像是塞了一块东西堵得慌,他说:“这个冤家,它不会打野食儿啊。”

⑮一天黄昏,还是灰鹰帮助三爷找到了白鹰的尸体,白鹰饿死在一片苇帐子里。三爷捧起白鹰的骨架,默默地很伤感,抖抖地落下老泪。

⑯此时,灰鹰正雄壮地飞在我们的头顶。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活动三:说文化遗产(14分)
阅读

杭州是中国最早的原始茶产地之一,“西湖龙井”品质优异,色泽绿润,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世界闻名。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茶文化”!

【材料一】

①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期,毫无疑问出现在十一至十三世纪,即北宋、南宋时期。

②宋时的城市,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就如今天城市中几乎每一个热闹处都会有咖啡厅。A.《东京梦华录》说,汴京的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画出东京城外的多处茶坊酒肆,主要分布在繁华的河两岸。

③寻常的宋朝人家,平日里接待宾客,也必用茶与饮料。当客人来访时,主人家要先敬茶招待;当客人告辞时,主人家则奉上饮料送客。宋人笔记《南窗纪谈》与《萍洲可谈》都记录了宋朝的这一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此俗遍天下。”这里的“汤”,是宋人喜欢的饮料之一,一般由中药材、果子、鲜花煎制而成,又叫“香饮子”。

④上层社会更是以烹茶为风尚。当时的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许多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苏轼诗曰:“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说的便是他在扬州石塔寺参加茶会的事情。

⑤可以这么说吧,在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难怪宋徽宗要夸口说:“(本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⑥也只有宋人敢说自己的茶艺“盛造其极”,因为在中国茶艺史上,B.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元明时期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也过于朴实、简易,难以发展成一套繁复的烹茶工艺。泡茶法所用的茶叶,叫作“散茶”,宋代市场上也有“散茶”,但不流行,而以“团茶”“末茶”为主流。什么叫作“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了。在制茶过程中,茶叶蒸而不研,则是“散茶”;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节选自吴钩《新民说·风雅宋:看得见大宋文明》,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围炉煮茶”这类新兴的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全国。围炉煮茶“出圈”背后,是“茶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同、喜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众多“95后”甚至“00后”走进茶馆,学习和体验茶文化,带动茶馆业态出圈。

②“市场看准围炉煮茶这一中式饮茶方式中蕴含的情绪价值。”美田新兴玩乐项目负责人分析。她认为,一是这个产品足够新奇,炭炉、茶壶和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中式传统生活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体验慢生活成为其核心要义,更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③围炉煮茶改变了年轻人对喝茶的认知,而且,这类全新的饮茶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消费压力不会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尝试。也许未来,年轻人会因这份体验喜欢上茶文化,那围炉煮茶的意义就达到了。

(摘自俱鹤飞《“围炉煮茶”火出圈,年轻人热捧的是什么》,有删改)

【材料三】

①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光保护是不够的,在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②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就拿苗绣来说,如果在保留原有民族刺绣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纹路,形成新风格,推出新样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走进大众眼球的可能性。

③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空间的桎梏,使得非遗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比如“李子柒”团队就利用短视频平台,向大众展示了很多传统手工艺。

④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非遗+文创”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不妨从非遗文化中提取出关键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中,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出具备审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很多博物馆已经将文物的创意设计放在了主攻位置,利用文物的原型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就成了当下受到年轻人广泛追捧的“国潮文化”。

(摘自冉昕怡《非遗创新,应“新”在何处》,有删改)

活动四:赏古典诗文(18分)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A能饮一杯无?

【注释】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醅(pēi):酿造。 

【乙】《浮生六记》(节选)

曰:“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 , 唯诗之一道,妾稍有领悟耳。”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何人?”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 , 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余笑曰:“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芸笑曰:“妾尚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感于怀,未尝稍。”余曰:“何谓也?”芸曰:“B 彼非作《琵琶行》者耶?”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吴音呼别字为白字)。”相与大笑。 

 (选自清•沈复《浮生六记》)

【注释】①芸:作者沈复之妻陈芸,字淑珍。②入彀[gòu ]:本指进入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合乎规范。此指入门。③姑射仙子:原指姑射山的得道真人,后泛指美貌女子,这里比喻超凡脱俗。

活动五:抒成长感怀(45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