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韶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9-07
期末考试
积累运用(29分)
阅读(4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百廿年来,几代学人如老吏断狱、神探破案,考释出信屈整牙的文字逾千个。而今,前人留下的未释甲骨文字仍有2000多个。幸运的是,甲骨文遇见了当代知音,一批潜心破解古文字的学者不断释读出新字,使“冷门绝学”焕发新活力。

目前存世的甲骨中,正式发表的逾8万片,其中碎片占90%以上。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或较完整的材料。

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多年来,相关学者接续完成7000多组缀合。这些甲骨实物和公开材料,早在他们头脑里形成了数据库。

这些年:安阳师院“殷契文渊“、河南大学“缀多多“、首都师大“校重宝”等平台和小程序陆续上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集纳、研判、拼合,逐渐由学者的构想变为现实。

6600余条,300万次访问,复旦古文字中心“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在今年初上线,将缀合情况、出处等资料汇于一处。“不少学者费心整理,却发现前人已有成果。我们持续更新,就是希望方便大家,避免这类情形。”项目发起人之一、博士生杨熠说。

作为集体记忆,甲骨文遇见了更多当代知音;

有网友制作文字表情包,将甲骨文绘成动画,再现祖先的信仰,还有爱好者通过短视频说文解字,被粉丝催更。

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人们在书房画室里练字,体验甲骨文书法艺术,使转提按,流畅婉转。游客一出高铁站,道路、商圈、文化空间,都沉浸在甲骨的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不完全统计,我国今发现超过30万枚简近年来已有十多万枚简牍通过抢救性修复重获新生,但全国范围内仍有数以万计“排队”等待保护修复,这一工作面临多重难题。

难题一:存量激增

近些年,多地出土大量简牍。2021年,荆州王家嘴墓的楚墓中发现3200余枚战国简牍;2023年,湖南郴州渡头古城遗址发现1万余枚吴简;2023年底公布的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战国竹简3900余枚。

难题二:状态不佳

“饱水简”长期泡在地下饱水缺氧的环境中,出土后如同煮得软烂的面条,氧化后迅速变黑,字迹常有脱落,且碎片数量巨大,保护难度极大。

难题三:____。

荆州文保中心简赎项目负责人史少华近日赴云南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同修复云南河泊所出土的15700多枚木牍,预计到2027年全部完成。“算上各地文保工作站和地方派来荆州文保中心跟班学习的文保人员,只有20名专业简牍修复人员,人手比较紧张。”他说。

不同于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简牍往往内容晦涩难懂,研究群体范围小,被称为“冷门绝学“。目前,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仍以简牍研究为重点,简牍保护修复人才不足。

难题四:____。

2021年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简牍进行数字化保护,通过高精度三维拍摄建模,将包含简牍材质、形制、文字在内的所有信息转化成数字化信息。

荆州文保中心探索出采用连二亚硫酸钠作为脱色主试剂、十六醇作为脱水填充材料、运用计算机绘图及测量技术等保护修复方法。

据了解,简牍的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还没有统一标准。专家建议,邀请权威专家集体论证,制定全国性的标准和工作规程,明确责任主体,设定修复期限。

【补充资料】“文物本身不会说话,需要我们通过整理研究,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借助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让其真正‘活’起来。”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简牍保护是第一步,更需对简牍进行深度挖掘,从中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精神,释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动。

(据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有删改)

【材料三】

在深圳博物馆,正在进行的“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广受欢迎,其中,被称为“音乐窟”的云网石窟第十二窟气势恢宏、绚丽多彩,今不少现众流连忘返。

 “高达9米,是通过3D打印技术1:1还原的,”张焯介绍,展览还以云冈石窟全景浏览、数字互动游戏等多媒体装置,让文物活起来。

数字化不仅是一种传播手段,更重要的是能让文物实现“永生”—永久保存相关资料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云冈学的研究中来。

合作与开放,是云冈学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先后面向业内专家举办了“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开放式的云冈学平台,依托各方资源力量共同推动云冈学研究工作。”梳伲说。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0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烟雨龙虎山

早春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泸溪河上,河面和沿岸的山间升起淡淡的云烟。刚有些许通绿的座座山体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竹筏掠过,像是驶入了一幅绝美的水墨江南画卷。

这观感和我三十年前的夏天第一次到访龙虎山完全不一样。那年我刚被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踌躇满志,特意买了一双登山鞋,准备到龙虎山酣畅淋漓地登一回高峰,可是到达后,满眼都是大石头般的山色,圆滚滚地散落在泸溪河沿岸,全无壁立千仞的气势。

那时我还没见识过什么山,以为山都应该像语文课本里写的那样高耸入云,让人心生畏惧又有征服的欲望。这龙虎山的外形离我的期望实在有点远。正值酷暑季节,沪溪河上骄阳似火,坐在竹筏上都不停地滴汗。汗滴在水中而不是险峻的山道上,这让我难免意外而失望。

第二次到龙虎山是十年前的晚秋,气候宜人,感受也更深刻。我陪客人走在象鼻山的栈道上,见长长的“象鼻子”深深扎入泥土,惊叹龙虎山中也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微凉的风吹动金黄的树叶沙沙响,我不停地向外省朋友介绍龙虎山的奇山秀水与地质学价值。在程序化的讲解和巡礼似的参观后,宾主两欢,各自散去。遗憾的是,这次我的大部分心思都在招呼客人,虽然现学现卖一些有关龙虎山的知识后,对龙虎山有了更多理性的认同,却没时间静下心来慢慢体会。

今年,我第三次来到龙虎山上。赶上了淅淅沥沥的春雨,雨雾浸润过山,浸润过河,也将一种舒缓、静谧、悠远和神秘的气息刻入记忆。

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有着典型的丹霞地貌。一条明净的泸溪河,玉带般串起沿岸的山峰。天气乍暖还寒,又不是周末,泸溪河上只有两只竹筏轻轻漂浮,艄公的竹篱不紧不慢地探向水中,在鹅卵石上碰撞出清脆的回响。

河水缓慢流淌,风一吹便泛起细微的浪,宛如细碎的银片,远远望去像是静默不动,似乎它们也丹山碧水的意境迷住,了自己接下来要奔到何方。远处山湾飘出一只竹筏,独人独篙,撑篙的人头戴黄斗笠,身穿蓝雨衣,轻盈灵动。我以为是附近的村民出来捞鱼,但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为了保护生态,泸溪河早就不让打鱼了。竹筏上的是环卫工人,他们每天都会在河面上打捞游容遗落的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等。

河畔,苍黄色野草不紧不慢地吸着雨水,颜色越来越鲜嫩。从仙人城乘坐天梯到达山顶后,运眺沪溪河及岸边峰林波浪般向前翻涌,山体被雨水浸湿后,颜色由红褐色转为深沉的黑褐色,像油画色彩一样丰富厚重。

这次来龙虎山,我已做过功课,知道丹霞地貌也是在不断发育演变的。著名的“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就是由湖南峎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六个丹霞地貌捆绑申报成功,它们覆盖了丹霞地貌从青年期到老年期的演化进程。龙虎山属于丹霞地貌的老年早期,它不钢青年期的赤水丹霞颜色鲜亮,也不似壮年期的峎山起伏剧烈。经过上亿年的时光打磨,龙虎山的丹霞峰林已经较为疏散,逐渐独立的山峰点缀在河流两岸,勾勒出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轮廓。

这些我年少时看不上的、大石头般的山包,从那么遥远的时间深处走来,也曾陡峭,也曾鲜衣怒马。如今,它们像看尽世事沧桑的老者,将多少故事深藏在沉默里。《水浒传)开篇就写到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想来作者施耐庵是懂得龙虎山的,他既懂龙虎山的山水之美,也懂龙虎山的内涵精神。而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有些读懂了“龙虎天下绝”这句话。

沪溪河畔有一个神奇的小村名叫“无蚊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据说数千年来村子里都没有出现过蚊子。坊间流计,当年张天师偕母路过此地,见母亲被蚊子叮咬,便用法扇扇一扇,让蚊子不见踪影。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传说,村里没有蚊子的原因其实另有说法。一说是因为村后山上有很多蝙蝠洞,一说是村里和周边山上种了很多棹树和按树,树木散发的气味把蚊子赶跑了。还有一种解释是村里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排水系统特别好,村里没有积水,蚊子没有滋生的条件。但标准答案是什么,谁也说不准。

我在泸溪河的竹阀上透过雨丝远远张望,无蚊村在一片氤氲中若隐若现,不知是雨雾还是炊烟。

从泸溪河乘竹阀到桃花洲登岸,对面仙水岩的悬崖峭壁上,便可看到著名而神秘的崖墓,至今仍留给世人几多难解的谜团。

离开龙虎山时,泸溪河上的烟雨还未散去,烟雨中的一些谜也没有解开。祖先的智慧让一代又一代人一次次仰望,也让一批又一批游客带看无限好奇从天南海北赶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3日,有删改)

作文(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