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我们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抵不多,除非打定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则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 ① ),推出( ② );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达尔文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表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①____,令人扼腕。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②____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十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③____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辩论中运用归谬法,能让攻辩语言顿时刀剑生辉,使对方不攻自破。在关于“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中,正方辩手说道:“‘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反方辩手马上反驳道:“如果有一个‘贝’字,就是为了钱,那么,,?”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泰戈拉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戈拉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泰戈拉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如果③,那么按照法庭的规定,④。
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是输还是赢,⑤。这就是逻辑学历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