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卷

作者UID:4445116
日期: 2024-12-26
期中考试
班级将承办“青春有为·自强不息”主题活动,你作为活动组织者需完成下列任务。(22分)
班级开展小说专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17分)
阅读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②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了?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到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这个记者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

⑥我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⑨“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⑩“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⑪ 终于,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⑫“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⑬“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⑭“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⑮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⑯“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⑰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⑱“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有改动)

班级开展议论性文章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6分)
阅读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灵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而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 “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A】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睽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B】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 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

注释:在《人间词话》中用三首词概括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学校开展“古人山泉之乐”探究活动,请你参与。(22分)
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冷泉亭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 , 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 , 可以蠲烦析酲 , 起人心情。山树若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 , 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减)

【丙】山下泉

[唐]皇甫曾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注释】①冷泉亭:于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角。白居易被贬杭州刺史期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冷泉亭是他最爱逗留休息的地方。②撮奇得要:亭子选取了奇妙和重要的地势。③渟渟:水停止不动的样子。泠泠:形容风清凉。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g):清除烦闷,解除困乏。蠲:消除,去除。⑤矧(shěn):况且。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⑥皇甫曾:工诗,出王维之门,历官伺御史。后被贬舒州司马。

请你参与写作活动。(4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