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班级举行以”短视频之我见”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作为演讲素材,请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没事”刷一刷”、闲时”看一看”、随手”拍一拍” ……短视频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短视频何以令人沉迷?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所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其次,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再者,短视频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另外,短视频内容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借助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短视频覆盖人群广,获取门槛低,其丰富的内容极大地拓展着青少年的视野,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兴趣和知识的大门。青少年群体还可在短视频的浸润与比较中获得审美发展,在欣赏与参与中获得艺术发展,找到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短视频又以其原创、新颖、丰富和鲜活的形式,讲述人们喜闻乐见的平民化的小故事,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信息载体。

(根据《光明时评》、”人民智库”官方账号材料编写)

材料二:

刷短视频和嗑瓜子、打游戏一样,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和短视频相反,学习、看书这些行为,锻炼的是人的延迟满足能力。一旦孩子习惯了即时满足、不用思考就能获取信息的短视频,就很难再看进那些动辄几十万字的必读书目、艰深小说,也懒于思考课本中鲁迅的那些思想感情和中心内涵。

大脑神经在经过有趣的短视频反复刺激之后,就会想要一直延续这种”快乐”,多巴胺驱动欲望,从而上瘾。久而久之,大脑会逐渐对这种快乐产生”耐受性”,在相同的刺激下,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就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从前我刷短视频2分钟,大脑就会变得愉悦而兴奋,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刷1小时我也未必能感受到兴奋,但是我又很渴求这种兴奋感,所以我只能花更多时间来获得快乐。一旦习惯了刷短视频,你对世界上其他的事物,比如看书、学习、思考,可能都很难再提起兴趣,这就是敏化反应。而前额叶功能的退化,则表现在对控制冲动的能力退化,有研究数据表明,经常玩手机、习惯于玩手机的孩子,在抑郁、焦虑、失眠严重程度和冲动方面的得分明显更高。

沉迷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思维品质的提升、专业技能的锤炼、文明成果的传承,甚至一个民族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靠严谨、科学、系统、有深度的阅读和思考。除此以外,短视频还带给我们其他思考:当短视频艺术性内容普遍崇尚轻松性、娱乐性、伴随性,传统的艺术生产的评价标准还是否适用,到底怎样的艺术评价标准才是最为恰当的,如何规避资本和”流量”的过度捆绑所带来的艺术评价标准的走偏、走低、走俗?

(节选自公众号”常春藤爸爸”《短视频和大脑变化》,有删改)

材料三:

一项对1974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视频内容。

如何有效防沉迷,成为一道现实课题。据报道,在国家网信办指导下,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对此,有专家认为,防沉迷系统更多是技术上的优化,让青少年正确对待短视频,不能只依赖技术,而应注重青少年数字能力和网络素养的提升。平台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家长以身作则,在陪伴中帮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学校引导学生自控自律、健康上网;监管部门规范短视频平台发展,多方携手努力、相向而行,帮助青少年学会分辨、加强自律,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善用短视频助力学习和生活。

(摘选自《人民日报》文章《短视频,监管和责任不能”短”》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