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8315834
日期: 2024-05-17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现代”与“传统”原本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开始向二元统一的状态过渡。曾经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若仍能保留着一些活力的话,事实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它已然具有相当的现代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将这对概念视作一个整体,是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基础视角,也是其得以扩充发展空间的关键条件之一。

②费孝通先生说: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这意味着,站在“历史时间轴”的视角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时,“传统”成了“现代”的基础,而任何时期的“现代”也终将会变为“传统”。

③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结构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同的。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质,应该是它的“过去式”,是先于现代社会结构而产生并被保留下来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我们一方面由于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另一方面却也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这当然是社会变迁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历史的具体节点扩大到不同时期,并将其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直至今日都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循环复始。

④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发展,表情达意的功能一直被传承到了今日,这一方面是人类智慧的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需要,正因为有了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时间”已经以一个崭新的概念构建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快速的生活节奏带给人们的压迫感,使得语言和文字在使用的时候更注重其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利用通信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语言与文字,已然成为社会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语言与文字的主要媒介。而由语言与文字发展出来的歌曲、戏曲、书法等,则都以“艺术”的各类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回看整个交互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语言与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源动力,而传统文化的原型,虽然表面上看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但事实上却从未走远——从代替语言的表情包的本质意义上看,我们似乎依然能够看到其与早期象形文字,甚至与远古图腾的同质性。

⑤本杰明·史华慈认为,将“传统”与“现代”两个范畴截然对立是错误的,“传统”与“现代”往往相互渗透,相互既矛盾又融合地客观存在着。传统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里面包含的思想、质素,复杂万端而且常常相互冲突。李孝悌先生也认为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现代化社会中,其实包含了许多传统的质素。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刘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廷锡所绘《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察到的66种野生花卉。这两幅绘画看似只是个例,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重视笔墨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之作,但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20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一幅博物绘画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辛劳与耐心,也成就了其精确细致。博物画家利尔画一只鹦鹉有时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其特征和情貌。二是色彩斑斓之美。博物绘画还原了大自然最为丰富的色彩。博物学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仅绿色就有200多个,红色、蓝色等也有100多个,以展现描绘对象颜色细微的变化。三是复合叠加之美。博物绘画中,为了节省成本,无奈将同一种动物画在一幅画中,比如一幅博物绘画将不同种类的蝴蝶画在一起,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效果。有的甚至将不同类的动物放在一起,比如梅里安把蛇、青蛙和蛾子放在一起,讲羽化成蝶的故事,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张文静《访中央编译局薛晓源:领略博物绘画精细浑厚之美》)

材料三:

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

摄影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叶脉走向、叶缘锯齿形态、花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性)。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

(摘编自胡冬梅《博物学绘图的历史使命》)

文学类文本阅读

啼晓鸡  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咯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养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癖,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啥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⑪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⑫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鸣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晋安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所不能。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 燕地悉平。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选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序》)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中国诗词大会》继续创新,以“欢喜”“寻味”“本来”“天下”“十年”等为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可谓____,让人眼前一亮。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恰如其分地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____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____,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等扎根于历史传统的考古文物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极大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文化自信也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