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顺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24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学者曾将金代中期诗坛的尖新潮流归纳为这样一种创作倾向;或精心安排夺目的字眼,或刻意追求新颖的方法,有意使用困难的形式,将技巧外露,以务必引人注目、博取美誉。

尖新潮流是金诗习宋风气的产物。苏词是尖新潮流的源头;学黄(庭坚)风气则直接孕育了尖新潮流,这一潮流以王庭筠为领军人物,囊括了王良臣、刘迎、刘仲尹、路铎等一大批诗人。尖新潮流既是金诗长期学习借鉴宋诗的结果,又是金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追求形式技巧的新奇的表现。客观而言,这一潮流有其价值。在这一潮流中,诗人们努力追求陌生化效果,催生了相当数量的佳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诗创作的总体水平,客观上促使金代诗坛比较深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了北宋诗歌。

但是,尖新潮流的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尖新潮流走向极端,诗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过度追求技巧和形式,这就使诗歌远离了艺术的最大源泉——生活,甚至堕落为一种缺乏充实内容的苍白的文字游戏。在过多关注诗歌的形式和技法的同时,崇尚尖新的诗人一般不太注意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其作品的主题通常都局限于各种细役、单薄并且充满人工痕迹的物品或场景——花鸟虫鱼、风花雪月、亭台楼阁、书法绘画,等等,很少把视线投向这些东西之外的广闭世界。这就使得其诗歌的境界通常比较狭窄。

对于新奇独特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风格的特别赞赏,还往称使得崇尚尖新的诗人排斥一些不合他们口味的诗歌风格和创作倾向。王庭筠就曾半开玩笑地表示“近来陡觉无佳思,城有诗成似乐天”,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浅显平易潮流的不屑与讥讽溢于言表,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而像王庭筠这些诗人当时在文学界往往名声卓著、地位较高,因此,这种偏见无疑会严重影响诗歌趣尚的多元化,使诗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欧风偃《周昂对金代中期詩坛尖新潮流的反思与超越》)

材料二:

苏轼在创作时期势必没有“陌生化”概念,但他的诗词明已产生了“陌生化”的文学效应。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奇特多变的审美感与陌生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词中出现大量语义异化现象。语义异化是从基本意义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意向,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所熟知的词语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从而延长了对诗歌词语的关注时间,增强了情感的强度。在艺术创作程中,诗人惯于异化语义,如“风老莺菜,而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苦》),巧妙运用“老”和“肥”二字,既表现出了动态又兼具形态特征,让读者仿佛见证了梅子由青涩到肥润的生长过程。苏轼诗词中此类现象更是经常出现,如“谁迫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的“西”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拏苍”中的“黄”“花”二字,都是通过异化语义,模糊了人们对于熟思不物的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苏轼认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艺术法度的框架内巧妙地引入常言即采用“以俗为雅”的方法,为诗歌创作的奥秘。钱钟书在谈到“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时,直接将其与陌生化做了比较,近代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等认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因此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苏轼常把日常语言作为诗歌的直接来源,并将其升华。例如诗句“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苏轼《和子由蚕市》)、“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洗儿诗》),诗人都运用以俗为雅的方法,剥离了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在语言中的惯用符号,重新呈现由语言的诗性本质。苏轼在诗歌中对俗语的巧妙运用,虽然表面看似粗俗,但在通读全诗,充分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诗意之后,则完全可以领会到独属于宋代诗人的写作风格与诗文雅趣。这种“以俗为雅”的方法新奇,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拉长了审美欣赏的时间,“陌生化”效果就此产生。

苏轼的诗歌中也经常会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来增加读者的感受难度,延长审美体验时间,从而让读者收获新的体验。德里达认为,如果能指一直是凸显的、可感的,那么意义就一直在我之外,无法归属于我。因此,能指在触动我之后必须使自身隐去,而让位于所指,由所指占据能指原来的位置。谐音双关正是实现语音向语义效果转换的一种手段。如苏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中的“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性恐泣孤臣”,诗人以此处滩名“惶恐”双关心情,为全诗增添了许多机趣。宋人洪迈在《容斋三笔・乐府诗引喻》中记载了苏轼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莲子擘开须见薏,楸秤着尽更无棋。破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其中“薏”谐音“臆”,“棋”谐音“期”,“缝”谐音“逢”,“匙”谐音“时”,全诗巧妙自然,幽默生动。谐音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将能指与所指分离,使所指漂移,突出了转换过程中的语义效果。

(摘编自王宇婷《苏轼诗歌语言“陌生化”探究》)

现代文阅读Ⅱ

初雪

作者:路翎

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一个八九个月的婴儿。前沿的炮声在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的巨大的回响。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

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

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

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觉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过了桥以后,刘强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着下嘴唇,一声不响地开着车。他的头脑里闪过了一些图景。在一间亮着灯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们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头歪在枕头边上,旁边摆着红花布做的新棉袄,那是奶奶亲手缝的。长方形的房间里堆满东西,这都是老人家的东西,于是房间里就有着陈年古旧的生活气味。想到这个,他觉得很宽慰。接着他又看见他的女人站在织布机旁,一边工作一边在想着:“下雪了。他在前线怎么样呢?穿上棉衣没有呢?”

“下雪了,”王德贵快乐地说,“这是今年头一次下雪。”

“下雪了。”刘强心里愉快而安静。

“来吧,我来当会儿妈妈吧,这段路给你。将来你一定是个好司机!”他抱过了孩子。王德贵带着庄严的激动坐上了驾驶的位置。

公路上,雪已经积起了三四寸。这台车平稳地前进着。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明玉珍卒,年三十六。子升嗣,改元开熙,葬玉珍于江水之北,号永昌陵,庙号太祖。尊母彭氏为皇太后,同听政。升甫十岁,诸大臣皆粗暴,不肯相下。而万胜与张文炳有隙,胜密遣人杀之。文炳所善玉珍养子明昭,复矫彭氏旨缢杀胜。胜于明氏功最多,其死,蜀人多怜之。吴友仁自保宁移檄,以清君侧为名。升命戴寿讨之。友仁遗寿书谓:“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寿乃奏诛昭,友仁入朝谢罪。于是诸大臣用事而友仁尤专恣国柄旁落遂益不振万胜既死刘桢为右丞相后三年卒是岁,升遣使告哀于太祖,已,又遗使入聘。太祖亦遣御史蔡哲报之。

洪武元年,太祖克元都,升奉书称贺。明年,太祖遣使求大木。升遂并献方物。帝答以玺书。其冬,遣平章杨璟谕升归命。升不从。球复遗升书曰:

古之为国者,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故能身家两全,流誉无穷,反是者辄败。足下幼冲,席先人业,据有巴、蜀,不咨至计,而听群下之议,以瞿塘、剑阁之险,一夫负戈,万人无如之何。此皆不达时变以误足下之言也。昔据蜀最昼者,莫如汉昭烈。且以诸葛武侯佐之,综核宜守,训练士卒,财用不足,皆取之南诏。然犹朝不谋夕,仅能自保。今足下瑾场,南不过播州,北不过汉中,以此准彼,相去万万,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顷刻,可谓智乎?

我主上仁圣威武,神明响应,无不加恩,负固者提后致讨。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师,数使使谕意。又以足下年幼,未历事变,恐惑于狂瞽,失远大计,故复遗璟面谕祸福。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浅,足下可不深念乎?

且向者如陈、张之属,窃据吴、楚,造舟塞江河,积粮过山岳,强将劲兵,自谓无敌。然鄱阳一战,友谅授首,旋师东讨,张氏而垮。此非人力,实天命也。足下视此何如?

友谅子窜归江夏,王师致伐,势穷衔璧。主上宥其罪愆,刮符锡爵,恩荣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无彼之过,而能翻然觉悟,自求多福,则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绝,岂不贤智矣哉?若必欲岷强一隅,假息顷刻,童游沸鼎,燕巢危幕,祸害将至,恬不自知。璟恐天兵一临,凡今为足下谋者,他日或各自为身计,以取富贵。当此之时,老母弱子,将安所归?祸福利害,瞭然可睹,在足下审之而已。

升终不听。数年后,明氏失国,徙升于高丽。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十一》)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自2020年起,传统戏曲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下   。直播却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也为艺术传承、表演实践寻得了新入口。根据2022年某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戏曲直播数量已超过80多万场。现如今只需要观众用手指动动手机,就可以欣赏到京剧、豫剧等剧种的名家唱段。

戏曲传播未来走向何方?对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也有人对此抱有更乐观的态度,戏速宋女士在采访中提到,前段时间京剧女演员王珮瑜在直播中和大家一起观看自己过去的演出,这种形式让人   。她认为,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京剧艺术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这朵奇葩才能愈发绚丽夺目。

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铁粉”,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艺术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昙花一现,而是   , 不管何种形式何种意见,从业者、平台、观众等多方的出发点都是要让戏曲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开来。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