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河南省许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9-28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世系和氏姓的《世本》提到了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他与沮诵一同发明了文字,其“作书”一事属于一项可称道的技艺。同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其“解蔽”篇中说,擅长文字书写的人很多,而只有仓颉能够在当中脱颖而出,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壹于道”且明察事理。《韩非子》一书则指出,在仓颉所造的文字中,组成“公”字的“八”和“ム”(私)正好体现了“公”是“私”的背反,公私相背的含义很明显。并且,韩非此处举出仓颉这一例子,旨在说明公私分明对于辨明“上下之利”的重要性,而公私分明正是法家的“法”之精神所在,因而可以说,仓颉造字暗合了公私分明的法家主张。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君守》,将仓颉作书与制作车、稼、刑、陶、城等具体、实用的事物并举,并认为仓颉作书也属于精当合宜的行为,不过,《吕氏春秋》认为这些事物的制作都属于臣子之道,是臣子的“当”,而君主应“以无当为当”。

       先秦的这些文献,整体上将仓颉推举为文字创造者的代表,并肯定了仓颉造字作为一项技艺的成就。从思想脉络上看,“仓颉造字”一说或与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及道家背后的史官传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一,《世本》是先秦的史书,其书记载仓颉为史官,而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派发源于古代史官,仓颉既被《世本》这一史书记载为史官,因此可推断《世本》所载的“仓颉造字”说可能有史官和道家学派的思想背景。其二,《荀子》在论述仓颉造字时着重于文字的法度,然而《荀子》对于“仓颉造字”能够“壹于道”的记载,就又反映了“仓颉造字”有聚焦于“道”的意味。其三,《韩非子》是著名的法家学派著作,令人饶有兴味的是,《韩非子》一书中又专设《解老》《喻老》二篇,这就显示出韩非本人即道即法的思想背景,而《韩非子》所载的“仓颉造字”说对于法治精神的强调,竟也有着即道即法的色彩。其四,笔者的这一推测,恰又可从《吕氏春秋》对“仓颉造字”说的陈述中得到印证。据东汉学者高诱的解读,《吕氏春秋》一书是“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的,因此,可以推知的是,先秦时期对于“仓颉造字”说的讨论,大体上是源于道家的思想系统,并具体聚焦于法家的“法”之精神而展开的。

(选自《仓颉造字说的形成与汉字内涵的演变》第二部分;有删改)

材料二:

       从故事的形态上看,“仓颉造字”说在最初的论述文本——《世本》中,即已包含仓颉、仓颉的身份(黄帝时史官)、作书三方面描绘基本事实的元素,而这三方面的元素,确立了“仓颉造字”说最简单、最基本的故事形态。

       其后,在《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的论述中,“仓颉造字”说在描绘基本事实的元素之上,又增添了价值判断的元素。具体来说,《荀子》和《韩非子》用“壹于道”和“固以知之”的评价,来表达他们对于仓颉造字符合“道”和“法”的精神的推崇;《吕氏春秋》则认为仓颉造字是精当的人为的制作,这也是基于“道”“法”的思想背景而做出的评论。

       在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吕氏春秋》对“仓颉造字”的批评,他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增添“天雨粟,鬼夜哭”这一元素,以此来说明仓颉造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做出相应的评价。经过刘安的论述,“仓颉造字”说由于其与“天雨栗,鬼夜哭”的联系,具备了引发“天”“鬼”反应的“天人感应”色彩。有关于此,《纬书》和王充分别做出了不同方式的论述。《纬书》通过增添仓颉的异相和异能——“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指掌而创文字”——以及仓颉观察天地鸟兽之迹等故事元素,进一步解释了仓颉造字和“天雨粟,鬼夜哭”的因果关系,并对之予以正面评价;而东汉的王充则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做出了旨在解构“仓颉造字”和“天雨粟,鬼夜哭”之因果关系的论述,将这两者解析为两个独立的事件,从而在承认“仓颉造字”的正面作用的同时,又否认了天人感应的说法。尽管刘安、《纬书》和王充这三者的论述各有不同,但其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论述中均增添了“天雨粟,鬼夜哭”这一故事元素,而对这一元素的讨论,又将对“仓颉造字”的评价重点转向了“仓颉造字”说所带来的后果上。这一转变,并没有否认“仓颉造字”说的“道”“法”之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了“天人感应”说的宗教和政治哲学思想,并以此来对“仓颉造字”说做出价值判断。

       面对这些不同的意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做出了调和性、综合性的论述。许慎的论述包含了“仓颉造字”说中的事件发生背景、仓颉作为黄帝时史官的身份、文字取法于天地鸟兽之迹的制作方法、仓颉造字带来的宣教明化的后果等故事元素,并用历史哲学的逻辑,将各个不同的故事元素合理地统一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文字演变和文字辅助王政的主题。“仓颉造字”说在许慎那里,具备了最丰富而完备的故事元素,各故事元素也得到了最合理的统合,从而确立了完备、系统的“仓颉造字”说的故事模式。

(选自《仓颉造字说的形成与汉字内涵的演变》第四部分,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

张秋阁

孙犁

       一九四七年春天,冀中区的党组织号召发动大生产运动,各村都成立了生产委员会。

       一过了正月十五,街上的锣鼓声音就渐渐稀少,地里的牛马多起来,人们忙着往地里送粪。

       十九这天晚上,代耕队长曹蜜田拿着一封信,到妇女生产组组长张秋阁家里去了。秋阁的爹娘全死了,自从哥哥参军,她一个人带着小妹妹二格过日子。现在,她住在年前分得的地主曹老太的场院里。

       曹蜜田到了门口,看见她还点着灯在屋里纺线,在窗口低头站了一会,才说:“秋阁,开开门。”

“蜜田哥吗?”秋阁停了纺车,从炕上跳下来打开门,“开会呀?”

       曹蜜田低头进去,坐在炕沿上,问:“二格睡了?”

“睡了。”秋阁望着蜜田的脸色,“蜜田哥,你手里拿的是谁的信?”“你哥哥的,”蜜田的眼湿了,“他作战牺牲了。”

“在哪里?”秋阁叫了一声把信拿过来,走到油灯前面去。

       她没有看信,她呆呆地站在小橱前面,望着那小小的跳动的灯火,流下泪来。

       她趴在桌子上,痛哭一场,说:“哥哥从小受苦,他的身子很单薄。”

“信上写着他作战很勇敢。”曹蜜田说,“我们从小好了一场,我想把他的尸首起回来,我是来和你商量。”

“那敢情好,可是谁能去呀?”秋阁说。

“去就是我去。”曹蜜田说,“叫村里出辆车,我去,我想五天也就回来了。”

“五天?村里眼下这样忙,”秋阁低着头,“你离得开?我看过一些时再说吧,人已经没有了,也不忙在这一时。”她用袖子擦擦眼泪,把灯剔亮一些,接着说“爹娘苦了一辈子,没看见自己的房子、地就死了,哥哥照看着我们实在不容易。眼看地也有得种,房也有得住,生活好些了,我们也长大了,他又去了。”

“他是为革命死的,我们不要难过,我们活着,该工作的还是工作,这才对得住他。”蜜田说。

“我明白。”秋阁说,“哥哥参军的那天,也是这么晚了,才从家里出发,临走的时候,我记得他也这么说过。”

“你们姐俩是困难的。”曹蜜田说,“信上说可以到县里领恤金粮。”

“什么恤金粮?”秋阁流着泪说,“我不去领,哥哥是自己报名参军的,他流血是为了咱们革命,不是为了换小米粮食。我能够生产。”

       曹蜜田又劝说了几句,就走了。秋阁坐在纺车怀里,再也纺不成线,她望着灯火,一直到眼睛发花,什么也看不见,才睡下来。

       第二天,她起得很早,把二格叫醒,姐俩到碾子上去推棒子,推好叫二格端回去,先点火添水,她顺路到郭忠的小店里去。

       郭忠的老婆是个歪材。她原是街上一个赌棍的女儿,在旧年月,她父亲在街上开设一座大宝局。她从小在那个场合里长大,应酬人是第一,守家过日子顶差。等到大了,不知有多少人想算着她,父亲却把她嫁给了郭忠。谁都说,这个女人要坏了郭家小店的门风,甚至会要了郭忠的性命。娶过门来,她倒安分守己和郭忠过起日子来,并且因为她人缘很好,会应酬人,小店添了这员女将,更兴旺了。

       可是小店也就成了村里游手好闲的人们的聚处,整天价人满座满,说东道西,拉拉唱唱。

       郭忠有个大女儿名叫大妮,今年十七岁了。大妮以前也和那些杂乱人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近来却正眼也不看他们。她心里想,这些人要不得,你给他点好颜色看,他就得了意,顺杆爬上来,顶好像竭子一样螫他们一下。

       大妮心里有一种苦痛,也有一个希望。在村里,她是叫同年的姐妹们下眼看的,人们背地说她出身不好,不愿意叫她参加生产组,只有秋阁姐知道她的心,把她叫到自己组里去。她现在很恨她的母亲,更恨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那些人,她一心一意要学正派,要跟着秋阁学。

       秋阁来到她家,在院里叫了一声,大妮跑出来,说:“秋阁姐,到屋里坐吧,家里没别人。”

“我不坐了,”秋阁说,“吃过饭,我们去给抗属送粪,你有空吧?”

“有空。”大妮说。

大妮的娘还没有起来,她在屋里喊:“秋阁呀,屋里坐坐嘛。你这孩子,多咱也不到我这屋里来,我怎么得罪了你?”

“我不坐了,还要回去做饭哩。”秋阁走出来,大妮跟着送出来,送到过道里小声问:“秋阁姐,怎么你眼那么红呀,为什么啼哭来着?”

“我哥哥牺牲了。”秋阁说。

“什么,秋来哥呀?”大妮吃了一惊站住了,眼睛立时红了,“那你今儿个就别到地里去了,我们一样做。”

“不,”秋阁说,“我们还是一块去,你回去做饭吃吧。”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甲)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乙)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者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 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节选自《战国策》)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就能看到,二十四节气的生命远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节气的故事还未完待续。从历史发展来看,节气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以此保持旺盛的活力。比如清明,原本是一个        农民抓紧春耕的节气,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融入寒食节的习俗,形成了祭拜扫墓、踏青出游两大代表性节俗,应时而变,又有了慎终追远、追思先贤、缅怀先烈等内容。特有的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被“清明”承载,依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近现代以来,各地农民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比如,以前的农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表示谷雨之后,寒冷的天气基本上结束了;如今在一些地方改成“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成为农民安排农事的新依据。

       除了实用价值外,(  )。它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对缤纷世界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大千气象的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垫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表现了中国人“感时应物”的节气律动感。前两句是自然气候,后两句是农业活动,从这种对应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联系深深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