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21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半个多世纪的坚持与奋斗、传承与弘扬。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创新局面,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技术奇迹,积累了一笔又一笔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忠于国家、敢于担当,积极投身到科学事业当中,从“对祖国母亲赤胆忠心,把全部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托起了民族的脊梁”的钱学森,到“倘若生命终结后可再生,我依然会选择中国,选择中国的核事业”的邓稼先;从“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的任新民,到“没有找到存在的证据,不等于找到了不存在的证据”的南仁东……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或许这正是新时代对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注脚。而新时代下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时代责任与科技挑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是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内核。

(摘编自“光明网”《探寻新时代征程下的科学家精神》)

材料二: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能从杰出科学家的经历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科学家主题电影通过对科学家辉煌成就的介绍和心灵世界的探寻,揭示他们作出非凡贡献的现实背景和精神动力,展现他们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渴望超越平庸、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人们提供了榜样。

科学家主题电影中的主人公们,置身中华民族从危难走向新生、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他们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汇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程中。《钱学森》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归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和研究环境、突破重重封锁回国,是因为祖国在他的心中无可替代;克服千难万险也要让原子弹升空,是出于保卫祖国和平的强烈责任感。纪录片《诗与真》中的严东生,制定中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和测试标准,紧急受命解决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端头防热的难题,无不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国防的迫切需求。这种对特定历史背景的还原,为科学家不计功利、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壮举找到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唤起观众的爱国之情与主人公达成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也激励观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成就更加壮美的人生。

科学家主题电影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生动阐释,也少不了对科学家人文情怀的充分展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力量源泉,悲天悯人、心怀大爱的人文情怀则赋予科学研究向善而行的价值取向。《我是医生》中的肝胆外科医生吴孟超,强调“科学就是事实本身”,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其背后的支撑是“把每一个病人都背过河”的信念。《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箱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超凡未来》中,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用“湛卢剑”来比喻北斗,比喻其无坚不摧却从不称霸,尽显中国科学家的浪漫和仁心。这种对科学家人文情怀的描述,给予观众深刻的思想启迪:科学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解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困境,让世界更美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知识英雄正日益成为民族崛起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工作不仅塑造着中国的未来,更塑造着全人类的未来。在科学家主题电影中,他们从普通人成长为卓越科学家的过程得以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得以彰显,既可以在青少年中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效应,也是一个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的窗口。科学家主题电影的进一步繁荣值得期待。

(摘编自吕珍珍《科学家主题电影,何以鼓舞人》)

现代文阅读Ⅱ

欲栽大木柱长天

黄  晖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

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

“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哇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

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些出自真心。“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

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

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

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

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

“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

“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

【注】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教育家。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古代诗文阅读(41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岘亭记

姚  鼎

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观察使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其颠作小亭,眼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而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钦?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

(有删改)

游双溪记

姚  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 余与张若兆观乎双溪。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窔, 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增广贤文》云: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都有一份乡土情。乡土,是我们养精蓄锐、重获力量再出发的不二选择。

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压力也随之而来。人们渴望精神的满足和充盈,渴望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渴望田园生活的开阔与闲适。于是,很多人奔赴乡村,感受乡村那一壶清茶般质朴和清闲的生活。平日里无人问津的黄河湿地成为周末的旅游    

热点;乡村的油泼辣子、燃面、锅盔、野菜也让人      。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在加大、加快:一些古镇的重建、古村落的复兴、古集市的开张也蓬勃兴起,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祖国的东南西北各尽其能,各领风骚。

每每辨读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萦绕在心头的都是一份亲切。因为曾经有过那样的日子:在月在金山灿的油菜花田里捉蝴蝶,六月麦地割过后有麦穗可以检,七月村子中间的池塘黑还食有可以捞的蝌蚪, 九月在秋风扫尽落叶后的核桃树下捡核桃……乡间的一切,美好得令人难忘!乡土中国,乡土情!她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涤荡着花草的清香,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割舍不断。身处其中,那是一份执着的坚守;漂泊在外,那是一份      的浓浓乡愁。

整本书阅读(4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