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湖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日期: 2025-04-0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图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积石冢。红山文化同中原仰韶文化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下列关于红山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当地居民已掌握了制陶、养蚕缫丝和种植水稻的技术
B、 发掘出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C、 距今8000多年前的牛河梁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D、 出土的猪纹陶钵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畜牧业提供实证
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下列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
A、 士族在东晋时形成并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B、 西晋亡后曹魏宗室在建康重新建国,史称东晋
C、 南北尖锐的民族矛盾使南方士族得以长期执政
D、 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导致了门阀政治局面的出现
下图是绘于盛唐的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图中表现了当地农民耕地、播种、收割、运载等农业生产情节。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原农耕技术已经在边疆地区传播
B、 敦煌人率先发明与使用曲辕犁
C、 唐太宗设立河西四郡加快边疆开发
D、 边疆内地农业生产已经一体化
西瓜“种出西域”,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作者认为是回纥人最早种植了西瓜
B、 西瓜传入时的路径与胡椒大体一致
C、 明朝时期对西瓜的认识仅限于药用
D、 西瓜经西南丝绸之路自南向北普及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 、雍正 、乾隆 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余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 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 )
A、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 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
C、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 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
北京见证了当代中国交通的立体化发展。下列交通发展的重大史实发生在北京的是( )
A、 中国国内第一条地铁完工
B、 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
C、 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D、 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下表是某学生探究历史主题活动时整理的框架表。据此判断该学生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欧洲文化的思想源泉
B、 中古世界的文化交流
C、 世界法制文明的发展
D、 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1999年—2006年世界难民人口数据统计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球战争使难民数量持续上升
B、 “世界难民日”设立后难民数量持续下降
C、 联合国难民署的政策成效显著
D、 难民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原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于1959年9月将受命保存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银印(见下图)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他说“革命的印把子,是永远不能丢掉的”。下列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说明中国民间收藏家重视收藏文物
B、 受赠博物馆现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C、 见证先辈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 展现中华儿女革命文化的血脉绵延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传承与交流,是文明发展不变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人贵于物。《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一个具有感性、能够创造、能够进行自我发展的万物之灵,人有突出的价值。《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即人的生命价值比动物重要。其后的儒家学者都坚持这个观点并将其充分发挥与引申。

——韩星《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材料二  在智者学派的推动下,哲学从主要研究客观自然界转到研究人和社会。这时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哲学思想是属于个人的脑力劳动,哲学家个人的品格、爱好和学识,甚至他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所能发挥的自由作用就可以大得多,对以后哲学的发展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亚里士多德由于惯于归纳和概括历史和经验事实,善于分析和推理,对于以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前言》

材料三 以洋务运动为契机,西方的凸版印刷术、平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也陆续传入国内。中国出版业由此在晚清时期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在“出版救国”思想影响下,章太炎、谭嗣同、蔡元培等对洋务派的译书阅读甚多,期望甚大;康有为曾经购买译书“以赠友人及自读者,达三千余册”;王韬评价国际法著作的翻译出版“采取广富而断制详明”。此外,洋务派翻译出版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书价较为便宜,在客观上有助于扩大译书发行量,有利于更广泛地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和技术知识。

——万安伦《洋务派翻译出版活动再认识》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战争、革命、启蒙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后,拉美各国希望建立民主的宪政政府。除了 ▲ 之外,这些国家都属于共和政体。在宪法体制下,国家保证了公民的权利,确保政权过渡都是在自由选举的情况下发生的。……尽管君主们已经遭到了驱逐,许多拉美国家发现自己的政府仍然被军事独裁者(Caudillos)和他们的亲信和支持者所统治。

——【美】弗兰克•萨克雷  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严匡正译

材料二                                                                                 

文化交锋的三个“钟声”

独立的钟声

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敲响了自由钟声,在北美大陆回荡,涌现了不可阻挡的独立潮流。独立后的美国文化呈现颇具特色的多元性。

革命的钟声

赫尔岑1830年考上莫斯科大学,在大学里加入了一个政治小组,他自称是“十二月党人”的儿子。1857年他主编的《钟声》杂志出版,公开批判专制,称赞自由民主,多国纷纷翻译出版。

启蒙的钟声

现代画家沈嘉蔚的油画《宽容》(又名《兼容并包》),后改名《北大钟声》,画面中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反思西洋学术之输入,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共同敲响“中国思想启蒙”之钟声。

——整理自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