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B、 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
C、 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
D、 考古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
B、 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
C、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
D、 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 

 

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这一年处在(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3世纪初
D、 公元前3世纪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
A、 通判  加强中央集权
B、 知州  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 知县  减轻地方军费
D、 宰相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 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 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 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下列属于辽、西夏和金统治措施共同点的是( ) 
A、 实行南北面官制
B、 向宋王朝称臣纳贡
C、 实行猛安谋克制
D、 学习中原王朝制度
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
A、 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 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 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在于( ) 
A、 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B、 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
C、 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D、 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下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C、 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D、 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

非选择题 共40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材料一: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重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他认为“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他认识到武力征服并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长久之计,以文德怀柔与抚恤为主,以威服和战争为辅。一旦战争胜利则主动和解, 

 甚至不惜实行“和亲”政策,以达到“四海升平,天下一家”的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怀化对方,增进民族情感,平息战争,推动民族交融。 

 ——摘编自李少玉《浅谈唐太宗治国理念里的和谐意识》 

 材料四: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制度变革与创新 

 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示例:察举制 

 西汉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中央,经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的实行,为有才干的人提供了比较公平的竞争机会,初期为政府招揽了人才,但后期被权门势族把持。 

 

 两税法: 

 材料三:

 

材料四: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