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刺激,传统的自然经济在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步瓦解,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始举办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在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通商口岸的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摘编自徐国利《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二 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显露加速发展的步伐,其中棉纺织工业等轻工业发展尤其突出。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1914年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六千两百多万,1920年增为一亿五千五百万元,增加125%。1914年到1920年,中国资本的纱厂数量由35家增至63家,面粉厂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万担增至396万担,由入超转为出超。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黔、贵、皖等地,或两三家。
——摘编自孙长斌《一战时期中国经济变化与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民族工业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十分注重技术改造,如1934年创办的永利化学公司总技师、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需要他的祖国,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埋头苦干,试验十余年,创造了中国的“侯氏制碱工程”。这是亚洲人首次新法制碱成功。
——改编自许建平《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193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