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检测试题

作者UID:7862780
日期: 2024-09-26
月考试卷
活动一:文化探源(30 分)
活动二:强心筑梦(37)
主题活动过半, 同学们感慨学习和生活都要用心体会, 积极求证。 于是, 他们在班级组建小组, 进行 了一次以“求是创新” 为主题, 以竺可桢为探究对象的班会。

百年巨匠·竺可桢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 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①    ▲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 人们知道了 PM10、 PM2.5 的存在, 在竺可桢 1936 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 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    1935 年倍于    1934 年, 而    1934 年又倍于    1933 年。 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 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 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 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 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 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 1952 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 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 这很有代表性。 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 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 是从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 发展。 他是大师, 就是有这种视野、 这种气派, 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 留美回国后, 竺可桢就非常重 视搞清楚中国的“ 家底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 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 动植物在哪些  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 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 组 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 他的目标很清楚, 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 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 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 何亚平说, 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 只要有空闲, 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 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 的比重, 他读书读得非常细, 会做摘录, 甚至发议论, 同意也好, 值得商榷也罢, 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 还有一 点, 因为与他研究气象、 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 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 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好的了解, 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蕴藏。”

②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 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 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 观测天气, 记录气温、 风向、 阴晴云雨, 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 包括小说名著; 喜欢观看电影、 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 又每每在日记 中予以评论, 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 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 喜欢观赏   体育比赛, 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 爱游公园, 喜爱养花、 摄影, 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 竺可桢的喜好, 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 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

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 学生也 多运动, 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 对他来说, 自制力、 自信力、 忍耐心、 同情心、 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 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 目中 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 秩序之良否 ’”, 李玉海说。

    ▲

“ 求是 ”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 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 求真 ”。 而竺可桢的一生, 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 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 爱挑刺, 很少对任何人有   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 ’。”王作跃说,“难得 ”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 20 世纪 80 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 专门推崇竺可桢“ 求是 ”的精神。

“‘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就是他对‘ 求是 ’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 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 问题是人情社会, 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 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 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 求是 ’, 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 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 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 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 ·科技篇》文字稿, 有删节)

【注释】①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 何亚平、 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近来 ChatGPT 成为热搜, 小语就提议用 ChatGPT 写首诗来完成此次活动的总结。 小组成员有人赞成有 人反对, 他们分别找了下面的资料。

【材料一 】

机器人写诗, 是文学的灾难还是福音?

创作诗歌不难, 难的是情感表达。 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 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创作者在写作过程 中, 除了要掌握押韵、 平仄、 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 还要倾注感情、 价值与想象力。 诗作里见思绪、 见人 品、 见性情、 见胸怀。 写诗需要倾注感情, 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 这一 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 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 但人 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 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 不可能有隐喻,    没有背后的所指。 ”他还补充 道:“诗歌主要是情感, 人类的情感, 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 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 永远 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 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 因为人 工智能会海量学习, 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 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 个性化是人类创造 的生命。 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 只是没有“人 ”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技术性的东西, 那么毁掉我们 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 而是我们自己。

【材料二】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 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 一 时难以接受 ”, 因为在人 工智能时代, 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 片施展才华的乐园; 另一方面, 人工智 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 ”, 尚处在“低幼 ”阶段, 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 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 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从积极的角度看,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 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但也带来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 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 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还可以 分析素材, 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让文学家的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 更加绚丽的色彩, 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 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材料三】

网友龙二圈的 ChatGPT 写诗试验龙二 圈: 请你尝试写一首关于孤独自由的塑料袋的诗。 稍加入一 点想象, 比如塑料袋自言自语或看到 了什么。

ChatGPT: 好的, 检索资料中...... 已经完成, 如下: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自言自语地漫游天涯,

时而倾听风的吟唱,

时而与云朵对话。

它穿梭于城市间,

感受人们的繁华与喧嚣,

经过青山绿水,

目睹大地的壮阔与美丽。

曾有人拾起它,

也曾有人漠视它,

但它的心灵依旧自由,

不为物欲所缚缩。

它从未停下脚步,

随风飘荡,

寻找自由的旅途,

独自面对黑夜与白昼,

仍然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曾经看到那么多,

也许在未来它还会,

看到更多令人惊叹的美妙。

对象

一改

二改

三改


龙二 圈

尝试把文字再缩减 一些。

试试替换进一

些低频率的同 义词。


如果是萨特, 会怎么写?








ChatGpt

自由的塑料袋, 漫游天涯,

倾听风云,

目睹大地。

曾被捡起,

曾被遗忘,

但心灵自由,

随风流浪。

黑夜白昼

阳光风雨,

孤独自由,

无人可及。


独行者, 塑料袋 漫游, 天南地北 寻觅, 永恒不变

被拾起,被忽略,

自由徜徉,黑暗、 晨曦   阳光、 暴风雨 孤身。 飞舞。

如果是萨特, 他可能会从一种更为悲观的角度来 看待塑料袋, 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物品, 代表 着现代社会中的虚无和无意义。 以下是一种可能

的诗歌版本:

无形之物,

白天黑夜漫无边际地游荡

它没有生命, 没有自由,

没有存在的意义, 如同无情的现实,

将我们束缚在这个世界上,

塑料袋,

你是自由的,

却比我们更加孤独。

【注释】①ChatGPT: 目前最火的 A I 创作工具, 能模仿人类的大脑的运作方式, 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方 法来处理问题。

小语最爱杜甫, 他的梦想就是成为“现代杜甫 ”,前几天他就想用 ChatGPT 模仿杜甫创作一首诗, 以下 是他所找的资料。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

杜甫, 字子美。 少贫不自振①,  吴越、 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 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 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载, 玄宗朝献②太清宫, 绘庙及郊③, 甫献赋三篇。 帝之, 使待制④集贤院, 命宰相试文章, 擢⑤ 河西尉, 不拜, 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⑥。 数上赋颂⑦, 因  自称道, 且言:“若令臣承祖业, 拔泥涂⑧之久辱。 则臣之文, 扬雄、 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    陛下其忍弃之? ”

甫少与李白齐名, 时号“李杜 ”。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 ,  伤时桡弱⑨, 情不忘君, 人怜忠云⑩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有删改)

【注释】①自振: 养活自己。 ②朝献: 举办朝献典礼。 ③绘庙及郊: 到南郊祭天。 ④待制: 等待诏命。 ⑤擢: 提拔。 ⑥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古代官名。 ⑦数上赋颂: 多次献上赋和颂。 ⑧泥途: 泥泞的道路, 比 喻卑下的地位、 困苦的境地。 ⑨伤时桡弱: 感伤国势衰弱。 ⑩人怜忠云: 人们爱他的忠义。

活动三:含英咀华(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