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卷

日期: 2025-04-21 开学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将下列各小题唯一正确答案选出,并将其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表格里; 每小题2分, 共60分)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北京人
B、 北京人、山顶洞人
C、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 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 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 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国家特征明显
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 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 韩非的“法治”思想
B、 孔子的“仁政”思想
C、 老子的“无为”思想
D、 墨子的“兼爱”思想
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 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 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 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 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 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 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
A、 汉高祖“无为而治”
B、 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 “文景之治”的情形
D、 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 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 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 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 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多数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 反映出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
B、 受人口迁徙和气候的影响
C、 表明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D、 说明南方已成经济的重心

材料题(本题共3 小题, 第1 小题10分, 第2 小题15 分, 第3 小题 15分,共 40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贸易交流频繁,而北方民族间的战争不断。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材料三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四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