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小学语文试卷库

甘肃省兰州市城七里河区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题

作者UID:22373620
日期: 2025-01-12
小升初真题
基础知识。
阅读理解。
仔细阅读图文,完成练习。

(一)甘肃简牍博物馆研学安排

临近毕业,学校组织同学们于6月14日下午两点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一次毕业研学活动。

(二)从简牍到口袋图书馆(节选)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竹子或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上8到14个字,这些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就叫作竹简或木牍。人们把“简”或“牍”用绳子或皮条等串编起来叫作“册”,这就是最早的“正式的书籍”。竹简或木牍这类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

春秋末期,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本。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东汉时期,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像油印书、铅印书、胶版彩印书、影印书以及静电复印书等。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现代文阅读。

(一)我的老师

①郑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语文课。他的手里捧着一盆花,同学们十分困惑。

②他说:“这是一盆具有馥郁香气的花,有谁闻到了花香?闻到了的同学可以举手。”有三四个同学举起了手。“再仔细闻闻。”又有几个人举起了手。他看了看同学们,脸上很失望似的:“瞧,这花多美丽多香!你们都没闻到吗?”有的同学用力地吸,有的甚至张开嘴大口地吸,又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③其实,我由于患了感冒,根本没闻到。我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也随波逐流地举起了手。好几个同学又把手举了起来,只剩下一个女同学了。郑老师走到她身边,把花凑到她的鼻子那边,说:“你再仔细闻闻。”那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真的没闻到。”她的脸羞得红扑扑的,但她却始终没举起手来,郑老师露出了开心又严厉的表情。

④他用力地扯花瓣,可花儿怎样也没有落下来,大家似乎都恍然大悟,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啊!是假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郑老师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真理。真理,就如同那花儿一样,并不是大多数人坚持的都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一概地随波逐流。自信一点儿!说不定自己才是对的。”郑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们沉思了很久。他的话语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的“真理观”是永远指引我前进的明灯!

(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姓徐,名锦澄。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等词语,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剩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过于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③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④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每每回忆起他的音容之余,我不禁还怀着深深的敬慕之意。

习作表达。(3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