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

日期: 2025-04-15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B、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 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 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观察漫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该漫画描绘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

A、 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B、 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 创立革命政党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

A、 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 主张利用改革来肯定传统文化
C、 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 主张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改革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二民土义,指导辛亥革命
D、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 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 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 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字母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
A、 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B、 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C、 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D、 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材料分析题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