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06-13
中考模拟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进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货币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其变迁既是维系国家统一的举措,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一股助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践证明,这种圆形方孔钱,使用时可以减少钱身的回转磨损,贯穿便利。且这种形制,同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颇有联系。诸子著述中多次提到∶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象地。把这些思想应用于制定钱制,就是∶外为圆肉(即钱体)所以象天;内为方好(钱的穿孔)所以象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象征君临万方,皇权至上,这种说法正合秦始皇的心意而被采用。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著《 中国货币演变史》

材料二:宋代交子形成过程

时期

交子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北宋开国后,初由四川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楮券,正背均有出票人的印记,券上无“交子”字样,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零星分散发行,式样不统一。

第二阶段

太宗初年,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用一律的纸张印造,铜版印刷,还有版面、图案、花纹。在各地设分铺,以便交子能在远近行使和兑现。

第三阶段

真宗后期有人主张废除交子。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认为废交子对公私都不便,建议改为官营。仁宗天圣元年设益州交子务,二年二月起发行官交子。

——摘编自肖茂盛《中国化币文化简史》

材料三:明代市场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极大地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苏杭地区渐渐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经济关系。与此同时,新型工商业市镇和市民阶层开始兴起…….

——摘编自王丰《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民族复兴即复兴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史既是一部饱受列强侵略的抗争史,又是一部民族意识的觉醒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意识萌发】

材料一:某学者曾论述∶鸦片战争逐渐打破了中国人固守传统"夷夏之辩"和 "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二: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说∶"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 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摘编自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

【民族意识升华】

材料三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 1卷

【民族意识高涨】

材料四:晏阳初所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才激发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摘编自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大公报》,1937 年 10 月 11 日

【民族精神形成】

材料五: 郭沫若认为∶"'复兴民族'就是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一、富于创造力;二、富于同化力;三、富于反侵略性。……现在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时候,我们的民族精神渐渐地苏活起来了。我们应该尽量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同化力和反侵略性。"

——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 4 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历史发展中的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维系国家统治】

材料一: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摘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材料二:下表是一些政治家评价 1787年美国宪法的观点。

时间

政治家

观点

1787年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

我支持这部宪法,尽管它有很多缺憾

19世纪中后期

威廉·格茱斯顿(英国)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19世纪末

孙中山(中国)

美国达到今日这样的富强,是由于联邦宪法

20世纪初

威尔逊(美国)

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20世纪60年代

马丁·路德·金(美国)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一一摘编自人民版高中教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力促社会转型】

材料三:在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

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

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突破国际关系】

材料五: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