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山西省大同市20223届新高三上学期历史7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测试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06-13
月考试卷
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在黄河流域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约4.322亿,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米、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短缺,物价上涨,原来一人可以养活十人,而今却不可能了。“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社会中除了勤力有业有生计者,还有比之前增长数十倍的游手好闲之徒。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性的人口生育政策成为主导,我国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关注。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调整人口政策,1973年7月国务院创立“全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投入新增人口的资金比例相应减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用于教育、医疗行业的资金或资源增多,家庭开支和抚养费相应减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社会贫困人口主要由工人、黑人、农民和老人构成。1964年,约翰逊向国会递交了《经济机会法》,试图将贫困人口纳入服务和培训中,为穷人提供机会,让穷人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在保守派阻挠下,国会只通过了8亿美元的反贫困支出。之后,政府开展社区行动计划、启智计划、法律服务和志愿队计划,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穷人提供援助教育、儿童健康和营养、成人识字教育和职业培训,又为可能永远无法帮助自己的穷人提供社会保障。1968年,被归类为穷人的人数减少了36%。接受公共援助的人数增加了41%,但许多核心贫困人口依旧没有改善他们的贫困境况。反贫困计划共支出560多亿美元,国会无力承担反贫困计划逐渐增涨的成本。1969年,约翰逊离职,“全面消除贫困”的承诺成为泡影。

——曹睿《林登·约翰逊政府反贫困计划研究》

【材料二】

2021年初,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已消除绝对贫困。以下是中国扶贫治理不同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比较。

阶段

救济式扶贫

发展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

综合性扶贫治理

脱贫攻坚

时间划分

1949-1977

1978-1985

1986-2000

2001-2011

2012-2020

瞄准单位

区城为主

县级

村级

到户到人

工作机制

民政部门为主

多部门协同

分级负责、以省为主

四到省、县抓落实

四到县、五级书记挂帅

减贫动力

社会救济与平均分配

农村制度改革与经济快速增长

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开发式与保护式扶贫共同作用

国家行政主导的扶贫治理

(备注:开发式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保护式扶贫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护性扶贫手段的运用。“四到”是指责任到、任务到、资金到、权力到。)

——许汉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少年中国”

【材料】

1900年,粱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