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日期: 2025-03-30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先表现为(  )
A、 工人失业
B、 贸易竞争
C、 市场萧条
D、 金融危机
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以下举措属于该阶段的是(    )
A、 《农业调整法》
B、 《公平劳动标准法》
C、 《全国工业复兴法》
D、 《联邦紧急救济法》
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
A、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 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 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B、 成立农业调整署
C、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 推行“以工代赈”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经济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New Economy)”的文章,描绘了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里所说的“新经济”(    )
A、 是里根总统任期内的经济现象
B、 解决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C、 以知识经济的崛起为主要背景
D、 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久繁荣
读下图(注:图中每组柱状图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从中可以看出(    )

1901~199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不同时段的国别分布

A、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
B、 二战前后科学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
C、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心集中在欧洲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
A、 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B、 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C、 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D、 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 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 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读图9,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号及其原因的是(    )

A、 “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 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 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 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 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

A、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 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 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 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衡量国民福祉的标准:保障国民的经济权利和经济安全。一战救济难题曾令美国蒙羞。“福利国家”的重负可能会压垮美国,这种恐惧感导致了1917年《战争风险法》的失败,财政支出被整整压缩了九成,从400亿直线下降到40亿。美国一战时470万军人的经济安全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正是大萧条后1933年华盛顿广场复转军人遭到武力镇压悲剧的缘由。二战难题再造美国复转军人福利体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必须保障复转军人的经济权利,尤其是在面临1575万军人退役大潮之际,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就是危急时刻的共识立法。……作为新政时代的收官之作,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包容性、最全面的福利方案,这是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又一次深度渗透。政府为美国复转军人提供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就业、失业救济、住房、创业、置地等项目在内的全面支持,不仅成功帮助千万年轻复转军人实现了自力更生,还刺激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堪称美国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的里程碑。

——摘自格伦·阿特休勒、司徒·布鲁明《复转军人调整法:一项复转军人新政》

材料二: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摘自新华社2018年4月16日电《国务院新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 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叶蔚、袁清文《网络金融概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多年,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1950年到1972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35%,1950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到70年代上升到7%左右。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953年到1973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530亿美元增加到209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3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

 

1950年

l973年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资料来源: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转引自: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材料三 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伴随着1974—1975年的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胀。1973—1979年,美国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仅为2.12%,远低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资本投入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每年下降0. 05%。……这一时期,美国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两难困境迫使美国进行改革和调整。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达到41.6%。

材料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