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六

日期: 2025-04-01 高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A、 小农经济趋于鼎盛
B、 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 节俭恭顺蔚然成风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中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