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日期: 2025-04-01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 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 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 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 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 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 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 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 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
A、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金币,铸造时间约为491—518年。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丝绸之路以地中海地区为中心
B、 大宗商品有起绒棉.绒线毯等丝织品
C、 商品允许在民间集市——“草市”交易
D、 中国经济重心在丝绸之路沿途地带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 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
A、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据记载,广东陆川县“清季洋布、洋纱盛兴,几无人不着洋布,无家不购洋纱,麻棉稀种”。这从侧而反映出当地(  )
A、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棉纺织业工业化发展迅速
C、 农业生产商品化受到重挫
D、 传统手工棉织业逐渐衰落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
B、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
C、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 “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
A、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 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
A、 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
B、 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
C、 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
D、 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 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C、 强调发展农业,限制一切商业发展
D、 此政策自战国开始出现后在有些朝代有过松动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刻影响
B、 海外贸易主要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繁荣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倾销

材料分析题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一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