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备考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 秦汉、魏晋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日期: 2025-04-15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并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这种做法(   )
A、 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
B、 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
C、 改变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 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 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 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外戚王莽以“授命之符”摄行皇帝之事,得到官员和博士们的认同,甚至颂扬。这反映了(   )
A、 外戚集团是皇权的附属物
B、 董仲舒的新儒学深入人心
C、 专制皇权遭遇挫折和挑战
D、 推恩令导致刘姓孤立无援
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   )
A、 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C、 在唐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D、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王毕,四海一”,秦统一全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下列水利工程中与此不相关的是(   )
A、   “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和,北舟逾岭。”
B、 “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C、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
D、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汉初国家掌握大量的公田,有的赐给勋臣贵族,有的借给贫民,更多的被投资于生产领域。这种措施(   )
A、 有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
B、 抑制了激烈的土地兼并
C、 破坏了地主土地私有制
D、 促使田庄经济迅速兴起
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
A、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不仅“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而且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主要是由于(   )
A、 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 国家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C、 文化多元化局面的终结
D、 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确立
关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最准确的解读是(   )

A、 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 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C、 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 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訾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孙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耕犁,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循吏传》

注:庐江郡,在今安徽省南部。

材料三:1958  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

时代出土铁制农具种类
西汉(10)锛(2)、铧(1)、锸(3)、锄(2)、犁铧(1)、铲(2)、镢(1)、耙(1)、镬(1)
东汉(5)犁(2)、镢(1)、铲(3)

——整理自蒋赴美《京津冀地区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古学探讨》

说明:时代后数字为该朝代京津冀地区发掘出土铁制农具的墓葬数量。农具后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

材料四  据统计,1955年至2009年我国出土汉代铁犁铧201件、V形铧冠25件、铁犁29件、犁壁3件。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新疆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铧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铧冠15件,河南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西汉铁犁铧2件、东汉铁犁铧154件、东汉铁犁6件。

——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铁犁牛耕对汉代农业深耕细作技术的影响探析》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煌”,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水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水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二  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