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18
期末考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敏的文艺全才,是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对象之一。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要略逊一筹。苏轼的画作真迹已不可复见,就其他方面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上却影响巨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理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他在上皇帝书、熙宁变法中持有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点。这与后代士大夫没有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迂腐气。但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并不是他这一面,而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关键。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对人生的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都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里面还有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也不只是对政治斗争的恐惧,而是对整个人生、俗世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怀疑,是对社会的厌倦并企求解脱,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便成了一种想要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感伤与厌倦。这种对整个人生与宇宙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表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道,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符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纵观唐代,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受到李白、杜甫的重视。直到苏轼这里,陶诗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从此之后,陶诗的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意境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并将之视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苏轼尽管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意识到苏轼的这种思想与行为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以及明中叶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我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烤个小火,那才真是惬意呀!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因为散热需要而脱离厚重的毛发系统,却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为寒冷的地方。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技的加持下,吃饱喝足的人类才真正踏上了南北极和各大洲的高山之巅。

对寒冷的征战,人类尚且艰难,于植物而言又岂能容易!为了争夺阳光和养分,许多植物也早在数亿年前便踏上了向寒冷地区不断进击的旅程。在南北极和地球上各大陆的许多高山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树木难以生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低矮灌木草丛和大量地衣苔藓组成的植被,苔原也因此得名。地球上有着近2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极地苔原覆盖,这是地球上真正的酷寒之地。

在向极地大陆挺进的过程中,植物首先需要挑战的困难是低温,低温会冻伤植物的细胞组织,也会阻碍植物生理代谢的进程。对于极地植物而言,让它们恐惧的不是冬天的冰寒,而是春、夏的低温。冬季冰霜期,植物会降低体内含水量,增加抗冻蛋白,全面进入休眠状态,挺一挺冬天也就过去了。春季是它们的生长期,也是生存挑战的开始。极地区域日均温度经常徘徊在5-8℃之间,很少能超过13℃。如格陵兰岛最温暖的区域,在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依旧低于10℃。植物还要面临时常光顾的倒春寒,因此每一种保暖增温的措施对于极地植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抵抗低温,极地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

在极地,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多数苔原类植物身高不超过8cm,在低矮的地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高、较稳定,这能够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家发现挪威虎耳草在它2m上空中温度只有0.5℃,而在1cm的地表温度可达3.5℃。

“秋裤”能御寒,极寒地区的植物也都知道。许多植物在萌发时将自己藏在掉落的老叶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寒冷给它们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冰雪形成的天然冰壳也是重要的保温层,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流,就像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绝极端低温带来的影响。

利用颜色也是极地植物不会错过的招数。一些花朵的温度会随着颜色变深相应提高,相比于浅色花,一些深色花会将温度提升4.2℃。温度的增加可以加速花的成长发育,也能显著提高传粉效率,激励那些追寻温暖的昆虫为其传粉。在高山地区,各类深色甚至接近黑色的花也不少见。

生活在极地的植物除了要具备高强的“外功”,还需要实用有效的“内功”。

极地植物能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在降温时,让钙离子快速地汇入细胞液来抵御低温的侵袭,一些生长在北极的灌木,在生长期还能耐受-8℃的低温。苔原类植物可以通过调控抗冻蛋白和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低温下的生理活动。如一些叶状地衣可以在脱水50%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高效地进行呼吸作用,还有些可在光照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

生长在北极圈的植物还得面对阳光辐射不足的挑战。在北纬75度以上的区域,一年中有着3个月几乎不见阳光的日子。这迫使这些植物掌握了各种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技巧。如一些北极植物的叶绿素比例较同类群高山植物的更高,这能够在生长期提高呼吸率和光合作用率,并将能量快速转化为糖和油脂类进行存储。

极地植物无论适应力多强,活得多精彩,有本事繁衍生息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夏天短暂,在此期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留给它们开花的时间非常短暂,它们还面临大家同时开花争夺有限传粉昆虫的麻烦。为了在短短数月内获得这些虫子的青睐,争夺为数不多的蛾子、蝴蝶等传粉昆虫,许多植物投其所好,用昆虫喜欢的色彩鲜艳的花朵组成了美丽壮观的花海。在争夺传粉昆虫的战争中,为了吸引昆虫的注意力,花往往需要长得更高和开得更大,因此许多极地植物在开花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极为奢侈的,花型常远远超过了本身植株的大小。我们不知道每一次开花能否真正吸引传粉昆虫的青睐,但这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

(摘编自《你还有秋裤羽绒服可以御寒,植物咋办?》)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罐是祖先们的心腹

刘云芳

在故乡,似乎唯有瓦罐是祖先们的心腹。它们从几代人的手里传下来,虽大小不一,但都肚子圆滚,在罐口处收紧。一看就像个能保守秘密的人。它们是一种精致的存在。

在穷苦的日子里,它们可用来存放鸡蛋。鸡蛋从鸡窝里捧出,被母亲积攒着,向家人的身体里输送营养。女主人数鸡蛋的神态是一种常见的喜悦。更多的喜悦在春天,门缝虚掩,女主人将孩子们赶到一边,从瓦罐里取出一枚枚鸡蛋,借着门缝里的光,照出蛋壳内部一块指肚大的黑影。这样子是神秘的。辨别之后,被确认的鸡蛋数量往往不会被说出,待到母鸡将黄色的圆团一一领出来,女主人脸上才显露出得意的神情。这是女主人与瓦罐之间的秘密。

有时,瓦罐也用来腌制咸菜。往往是在秋天,萝卜、芥蓝、辣椒……这些青的、红的、白的蔬菜像山一样堆起来。父亲和母亲便早早拿出几个瓦罐,用热水冲洗、在太阳下晾晒。那棵老花椒树比父亲的年岁小不了多少。他每年从这棵老树上摘下红色的花椒,任太阳晒得它们张嘴欢笑,红嘴唇一裂,露出黑牙齿。父亲将它们与蔬菜们放到一处,让它们在瓦罐里合力修行。到了寒冬,它们闭关的日子终于结束。我从远方回来,打开那些大小不一的圆盖子,像探听父母与秋天的秘密。实际上,他们在封罐时就已经料到我今天的馋样,把这想象一起封存其中。

柿子树点亮老院子,父亲把这些灯笼从高处摘下来,将它们存放到瓦罐里,这一罐子的星光开始做梦。母亲把两个苹果放进去,让它们做伴。它们在黑暗里低语,两种味道你来我去,最终,柿子们变成软心肠。瓦罐是食物做梦的地方,是略显木讷的父母为子女储存疼爱的地方。因此,那些远走他乡的年月,我总觉得故乡的秋天是装在一个个瓦罐里的。

有些瓦罐来自于传承,比如用于送饭的那个瓦罐。旁边有两个耳孔,串一根略粗些的麻绳。明明有绳子,可母亲还是会抱着它给父亲送饭。微风轻轻抚过母亲的刘海,我和弟弟紧随其后。母亲从一个布袋里掏出碗筷、馒头和装了菜的罐头瓶,在地垄边上的石头上一一摆开,父亲把牛赶在一边的小坡上,让它们啃草。我们快速围过来。经过瓦罐收藏的小米粥好像变得更香了似的,我们忍不住舔嘴唇。父亲总是把碗送到我们唇边。

少年时,我变成送饭的人,学着母亲的样子,抱紧瓦罐,饭食的温度与我身体的温度相互交流着。父亲把铁犁放好,让牛也休息片刻。他呼噜噜喝粥,大约想起了我小时候的馋样子,忽然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接着,又低着头把剩下的粥喝完。

奶奶放盐的瓦罐是从娘家带来的,每天,她都会将它擦拭一遍。那是她与旧物无声交谈的时光。小瓦罐上闪烁的光总能照亮一些旧日子。

归乡后,我在村子里转悠,在人们的院墙上看到一些品相完整的瓦罐。它们在墙体之上,有的倒扣,有的向上,随意而悲壮, 任雨一次次冲刷着,让风一次次吹刮着,任雪一次次覆盖着……只有在月光之下,在阳光之下,它们才借着光亮,倾倒出自己的心曲。

我家那些曾立过汗马功劳的瓦罐,它们倒扣在柴垛边或者某一块菜地的地垄上,任狗尾巴草在风里为它们挠痒,任牵牛花攀附它们。它们变成沉默者。不知道在某些干旱的日子,它们会不会忽然怀念那些储存在身体里的水或者粮食。对于瓦罐来说,它们不仅是储存物品的容器,它们还是时间的量杯。在奶奶走后,她的日常都浓缩进那些大小不一的瓦罐里,让我们每次看到它们都心存敬意。

我怀疑瓦罐是祖先们的心腹,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把那些不曾说出的话储存进去,酝酿出来,等着后辈在某一日前来倾听。

父亲总是指着一个个旧瓦罐说,那是他的太奶奶用过的,那是他奶奶用过的,那是他母亲用过的。父亲舍不得将它们遗弃。他在一些下雨的日子努力擦拭上边尘土的样子,忽然让我安静下来。而父亲在沉默里凝视那些老树、老房子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他也是祖先遗留在世间的一只瓦罐,祖先那些无声的言词,他好像都懂了,并且正在向我们传递。

我知道,我可能也是某一种瓦罐,在丰硕之年,我努力收集着那些动听的、刺耳的声音,那些笑容,那些泪水,等着暮年,倾听身体里留下的声音。

(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慕容廆,棘城鲜卑人也。帝拜为鲜卑都督。廆致敬于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何龛严兵引见,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龛闻而惭之,弥加敬惮。太安初,素延率众十万围棘城,众咸惧,人无距志。廆曰:“诸君但为力战,无所忧也。”乃躬贯甲胄,驰出击之,素延大败,追奔百里,俘斩万余人。永嘉初,廆自称鲜卑大单于。附塞鲜卑素连、木津等为乱,攻陷诸县,杀掠士庶。廆子翰言于廆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为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业者也。单于宜救倒悬之命,合义兵以诛之。”廆从之。是日,率骑讨连、津,大败斩之,二部悉降。怀帝蒙尘于平阳,建兴中,愍帝遣使拜廆镇军将军、昌黎辽东二国公。元帝承制,拜廆散骑常侍、大单于,廆让而不受。征虏将军鲁昌说廆曰:“今两京倾没,天子蒙尘,琅邪承制江东,实人命所系。明公雄据海朔而诸部犹怙众称兵未遵道化者盖以官非王命又自以为强今宜通使琅邪劝承大统然后敷宣帝命,以伐有罪,谁敢不从!”廆善之,乃遣其长史王济浮海劝进。及帝即尊位,遣谒者重申前命,授廆将军、单于,廆固辞公卦。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推举贤才,委以庶政。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时平州刺史崔毖阴结高句丽及宇文、段国等,谋灭廆以分其地。三国攻棘城,廆闭门不战,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大言于众曰:“崔毖昨有使至。”二国疑宇文同于廆也,引兵而归。宇文曰:“吾当独兼其国,何用人为!”尽众逼城。廆简锐士配慕容皝,推锋于前;慕容翰领精骑为奇兵,从旁出,直冲其营。宇文自恃其众,不设备,见廆军之至,方率兵距之。前锋始交,翰已入其营,其众皆震扰,遂大败。咸和八年,廆卒。帝遣使者策赠大将军,谥曰襄。

(节选自《晋书·卷一百八》)

古代诗歌阅读
情景默写
选择题组
语言表达
材料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