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日期: 2025-04-07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宜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这体现出(   )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D、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 公元9世纪中期
B、 公元9世纪末期
C、 公元10世纪初期
D、 公元10世纪中期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自是,内阁权日重……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说明内阁(   )
A、 设置的目的为防范六部专权
B、 地位变化取决于君权的需求
C、 只做顾问,无权接触军国大事
D、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 )

A、 18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
B、 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
C、 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
D、 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这一思想(   )
A、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D、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家学者偏重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求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是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进步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认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