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我与欧阳中石
卞毓方
①初识欧阳中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师姐林江东带我去的。记忆中,欧阳中石家的房子不大不小,主人不胖不瘦,但是偏矮,且头光秃秃的,这个光秃秃的,一是没戴帽子,二是头顶没草,溜滑,还记得,老先生当天感冒,鼻子一吸一吸的。师姐与欧阳先生相熟,请他题写书房匾额,拟的辞是“青华斋”。我报了家门,谅他记不住,也就在一旁站着,默默看。
②先生展纸,拈笔,正要动手,有客到,推门就进,旋风一般,带着夸张的笑声。是中年女客,后面跟着一小伙,抱着大捆书法作品。入室,寒暄,我听明白了,女客是先生的崇拜者,也是书法爱好者,近来要在某大场合搞展览,先请先生评点评点。说罢,就指挥小伙把作品展开,也不管先生是否愿意。
③先生岂能不愿意。他转身,弯腰,恭恭敬敬欣赏。小伙翻一张,他赞一声“不错,不错”翻两张,又赞“这笔写得好,那笔也好”, 翻到第三张,先生自己动手,拉过作品,挑着看了几幅,说:“大体不错,搞展览,没问题。”女客要的就是这句话,笑道:“这可是您说的。”但她仍不满足,定要先生从头到尾一张一张挨序看,先生无奈,唯有从命,待一张一张看完,中间也点拨了几句,诸如应该如何结体,如何用笔等等。
④客人心满意足,又带着夸张的笑声离去。
⑤我多嘴了,实在有点忍不住,我说:“她还在学习 阶段,这字展给谁看?”
⑥欧阳先生说:“能写到这份上,也不容易,哪能个个都成为书法家。.”
⑦“五六十张,一张一张看,多费工夫啊!”我想说的是多误事,既耽误了师姐的时间,又耽误了欧阳先生的时间。
⑧“该费就得费。”先生说, “我是老师,老师就得耐心。”
⑨再访欧阳先生,是2006年夏秋之交,他已搬进了新居。这是一套四室三厅的组合,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书橱,里层摆的是一些大部头的书,如《二十五史》《中国书法全集》《书道全集》《中国京剧艺术》《季羡林文集》《张岱年文集》《古文观止》《山东通史》 《泰山大全》《中国传世名画》等,外层,搁着一些奖状、演出照,其中有欧阳先生本人的戏装,扮的是《龙凤呈祥》中的鲁肃,也有他女儿启名的戏装,扮的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笔者此番拜望,是为了季美林先生的事。那时,我正在为季先生作传,因为欧阳先生和季先生交往密切,掌握很多材料,我不能放过他。而欧阳先生,视季先生为老师,与老师有关的事,他不能拒绝。如此-来,我就登堂入室,堂而皇之了。
⑩写作季美林先生的过程中,我产生一个苦恼:找不到季先生的亲人。真的,一个也没有。季先生光秃秃的,孑然一身。我发现欧阳先生认识季先生在济南的亲戚。
⑪有一天,欧阳先生对我说:“我后天去济南, 你去吗?”“去。”我毫不犹豫。第三天,我就跟随欧阳先生夫妇,登上去济南的火车。在济南,承欧阳先生牵线,我认识了季先生的一位亲戚。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以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⑫去济南的路上,与先生聊天,先生反复强调,“我就是个教书匠。”
⑬先生举例:高中肆业后,在济南穆光小学,教过一二三四五六年级。大学毕业后,在通县师范和二中,以及后来到北京一七一中,从初中到高中的每个年级,也都教过。现在教大学,大学的每一个年级,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一级不落。教过的科目,包括数学、语文、历史、美术、体育、化学、逻辑、戏曲、诗词等等。这样完整的救书匠,在全国恐怕也是少有。
⑭在世人给予的所有称号中,欧阳中石最看重的是“教师” 。世人习惯称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为大师。对此,季羡林的招数是“请辞” ,郑重其事地写了文章,印在书上,登在报上。欧阳中石的招数是幽默,一天,在他府上,欧阳先生拿笔在纸上写了个草书的“大”,然后在下边加了两点,成为草书的“老”,对我说:“你看,我比大师还多两点,我是老师。”
⑮又一日,欧阳先生送了我一首自吟:“普普通通一教师, 特心若水顺时宜;蒹葭自任安平素,愧受荣殊敬谢辞。”
(摘自《我与欧阳中石》,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