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3:逻辑推断

日期: 2025-04-02 一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下面的推论?( )

有人说看电视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可是对一所学校的调查发现,该校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由此看来,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

A、 该被调查学校的代表性不强。
B、 看电视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有助于学习。
C、 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经常让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D、 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才允许他们看电视。
尽管家长、老师都大力宣扬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健康情况,但是他们还是会把运动和学业对立起来,认为孩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业上,以提高学习成绩。而有专家表示,活动时间越多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建议家长、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运动。

以下哪个选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专家的推论?( )

A、 体育运动能让孩子在上课时精神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B、 家长、老师倾向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
C、 体育锻炼能促进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结,从而提高思维反应速度。
D、 身体健康的孩子比不健康的孩子更能获得老师的关心。
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 )
A、 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 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 会议都开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 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根据下面的材料,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A、 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B、 如果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定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 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阻止气候变暖。
D、 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
台风是大自然最具破坏性的灾害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向空中喷洒海水水滴,增加台风形成区域上空云层对日光的反射,那么台风将不能聚集足够的能量,这一做法将有效阻止台风的前进,从而避免更大程度的破坏。上述结论的成立需要补充以下哪一项作为前提( )
A、 喷洒到空中的水滴能够在云层之上重新聚集
B、 人工制造的云层将会对邻近区域的降雨产生影响
C、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D、 台风前进的动力来源于海水表面日光照射所产生的热量

填空题

判断下列论说文段的推理方法,属于演绎、归纳、类比中的哪一种。

①孟子的话揭示了中庸的真正含义——不偏激却要变通。墨子的做法是偏激的体现,或许他的主张都符合自己的立场利益,但如此偏激的做法在孟子眼中都或多或少有损“大道”。在他眼中,对待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办法,又进一步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边。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他认为,“中庸”虽好,但若一味坚持中庸而缺乏变通,其实也是一种偏激,同样是有损大道的行为。就像郑人信码买履、楚人刻舟求剑,他们的本意只是想做成事,却因死守教条、遇事刻板、不懂变通而闹出各种笑话。我们立身处世,既要坚持该坚持的,也要遇事变通,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践行“中庸之道”。

②他人的帮助能让生命开出更灿烂的花。管仲因鲍叔牙的帮助成为春秋名相,刘邦因张良的帮助开创汉家基业,刘备因诸葛亮的帮助得以蜀中建国。由是观之,在漫漫人生路上,仅有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他人的帮助。因为他人的帮助,我们获得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和策略。他人的帮助使我们的梦想之花获得了雨露。

③“武汉加油”真的很“土鳖”吗?其实不是。“武汉加油”是口语,或者说叫俗语;“风月同天”相反,是雅言,或者说雅语。它们两个,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人生而平等,语言也生而平等。雅言和俗语,两个都是工具,都是武器。就好像一把是紫薇软剑,一把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用剑的一定比用蛇矛的厉害吗?反正罗贯中肯定认为不是。又好像花衣服和素衣服,不能说有高下之分。今天该穿什么?看习惯,看场合。

语言表达

问答题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最早见于周代,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高级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文献,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第。

进入近代,国学的内涵发生了嬗变,是指中国固有学术和文化的总体,期间经历了从“中学”向“国学”转变的过程。19世纪中叶的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论,其中的“中学”,就是以孔门之学为主的中华固有的学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相对于“中学”,此时的国学已无“以孔门之学为主”的强调。

以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派”在国学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目的上出现了分歧。反传统派的国学内容,侧重于古代文学史、史学考据文献及诸子作品;传统派则主要指影响中国人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儒家经典。就学习国学之目的,“反传统派”是要通过清理中国的历史和学术史,批判传统儒学的弊病,来寻找几点与西方现代学术相契合的“真价值”,以便接引西方的知识,在中国“再造”现代文明。相反,“传统派”研究国学之目的则很明确,他们相信中国固有学术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希望人们熟读儒家经典,体验其中的“活灵魂”,并以之修身践履。

由上可知,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然而,除“反传统派”外,人们对国学的看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变的红线:不论是周代的官学,还是近代的“传统派”,人们把国学当作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的载体,它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这就是国学的内核所在。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关于《阿Q正传》的创作动因,鲁迅自己曾有过明确的解释:“《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文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我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的阅读经验又使我们对此并不以为满足,我们的直觉和情感思维似乎总被小说“怎么写”牵挂着,文本特有的叙事方式以及所叙述的荒谬的事理逻辑和由这些荒谬逻辑所构成的非常的悲剧氛围在撕扯和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难以平息。我们发现作者说他在“写什么”,被他的“怎么写”搅碎了,掺和进了许多东西。最突出的就是那些荒谬逻辑及由此筑构的沉重和深刻。这样,我们似乎可以说:只有“怎么写”与“写什么”浑然一体时,我们对于整部小说的解读才算完整。

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都要求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社会,描写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即使是童话也要求符合生活中的事理逻辑,比如不能让狗特爱吃鱼、猫爱吃虫子。只有寓言里,为了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才允许违背事理逻辑,让乌龟和兔子一起住在山上进行赛跑比赛,让狐狸喜爱吃葡萄等等。历来对《阿Q正传》的评论都将其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然而作品所展示的人文背景却是典型的寓言式的荒诞不经,这一寓言式的背景的主体是由许许多多的荒谬逻辑构筑的。

先看看未庄。在未庄所有的东西都是颠倒的、无序的。还是信手拈来几段作一番考究吧。

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这里面包含有两个三段论:

其一,大前提:凡被名人打过的就是名人,就能上口碑。

小前提:阿Q是被名人打过的。

结论:所以,阿Q就是名人,就能上口碑。

其二,大前提;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小前提:阿Q不是赵太爷。

结论:所以,错在阿Q。

第一个三段论中,虽然推理的形式正确,但大前提虚假,违反了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因而结论是错误的。但这个虚假的大前提,为何又被未庄的人们都认同了呢?在中国历史中存在有多少形成这一前提的基因呢?我们对这一前提的通行该负多少责任呢?我们有没有在使用这一逻辑时感觉到它的荒唐可笑呢?第二个三段论中,两个前提均为否定,那么,大项与小项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依据它们与中项的否定关系来确定,关系既不能确定,所以得不出确定结论。然而这一逻辑错误,我们可能都曾犯过。因为,我们民族的盲目崇拜历来就很厉害。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就是很好的明证。

由此可见,在未庄所通行的逻辑,也是通行在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作者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对中国历史的弊病作了精练的概括和深刻的剖析,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的,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这里所用的是个循环推理,凡是被枪毙的都是坏的(大前提),阿Q是被枪毙的(小前提),所以,阿Q是坏的(结论)。然后又由结论推导出前提。且不说这一推理本身就是一种强盗逻辑,其大前提在当时社会无疑也是虚假的。这一前提的存在和通行本身就说明了旧中国国民的保守和愚昧。

(摘编自刘辉《〈阿Q正传〉中荒谬逻辑的解读》,有删改)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