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2022-2023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同步试卷

日期: 2025-04-02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 东汉    蜀    前秦
B、 秦    西汉    梁
C、 蜀    东晋    梁
D、 蜀    东汉    隋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    )
A、 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
B、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D、 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交融密不可分,魏晋南北朝就是历史上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晋归义羌侯"印
B、 设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C、 设于交河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D、 边疆推行郡县制并任当地豪酋大姓为郡守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 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
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 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
C、 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
D、 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
观察如下两个时期的形势图,对此认识最为准确的是(   )

A、 南北政权势均力敌
B、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C、 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D、 南方政权最终统一了全国
下表为公元313—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据此可知(   )

地区

苏南、浙北

安徽

四川汉中

湖北

江西、湖南

闽、粤、桂

人口

30多万

约17万

约15万

约6万

各1万多

少量

A、 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D、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