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7-01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新时代,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出其自主性,议题重大、内容丰富。在加快构建中国在新时代,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并体现出其自主性,议题重大、内容丰富。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以赓续中华文明、走中国式知识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守中华文明的人本内核、革新其体系表达和传播方式,更好地以新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构建的方式,来建构中国人的“意义世界”,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新际遇和新挑战下的新发展、新表达和新证成。毫无疑问,这样的历程,将是以精神自觉的高度和深度,以方法论的自觉和价值观的深化来重整中华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方面的伟大复兴。

知识是人们对于自身和身外世界的确定性、规律性、程式化认知和探索。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思维、行为和方式、方法的主客观塑造物。知识体系则是以模块化、系统化和高度理性化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等形态呈现出来的精神产品集。作为一个文明全部知识的总和,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知识的基本构成、思想内核和知识方法。而我们要讨论的“中国知识体系”,是指以中国场域为基本范围,以中华民族的思维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实践为基本内容,以建构中华文明的价值目标、丰富内涵、深刻思想、内在机理、制度载体和行为模式等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摘编自黄建洪《“中国之理”:建构新时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从具体的学科角度厘清基本概念,因此,命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与命题关联最为密切的是范畴。谈命题问题为什么要谈范畴?因为命题与范畴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很多范畴研究的成果是与命题重合在一起的。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谈到两个命题,其中包含了心和物、情和景这两对范畴,“心物感应”和“情景交融”这两个命题是由范畴“生长”出来的。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有为数众多的美学命题,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象无形”“知人论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气韵非师”“胸有成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所举这些,都是典型的命题而非范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一是如前所述,命题中包含着范畴或由范畴扩展而来;二是当时的美学研究以范畴为主要范式,却将很多命题也视为范畴了。韩林德所著中国美学研究著作《境生象外》,就以“华夏美学的主要范畴、命题和论说”为首章,并指出:“在中国古典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美学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在探索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时,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范畴和命题,如道、气、象、神、妙、逸、意、和、味、赋比兴、意象、意境、境界、神思、妙悟、一画、法度、美与善、礼和乐、文与质、有与无、虚与实、形与神、情与景、言与意、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气韵生动,等等。这些范畴和命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彼此形成一种关系结构,共同建构起中国古典美学的宏大理论体系。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史,也就是上述一系列范畴、命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化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韩林德对范畴与命题有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在《文艺争鸣》上发表的《“命题”的意义一浅说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某些“命题”》一文中提出:“中西文化的表述方式或常有不同,而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往往包含在‘命题’表述之中,从中西文化命题表现的不同,或可有益于我们对两种文化的某些特点有所了解。”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这部“龙学”名著,多是从命题研究入手的。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美学部分,都是以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为节目的。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一书,也是关于美学命题的个案研究的名著。吴建民专著《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从本体的意义上对古代文论的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由此可知,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想表述。所谓“命题”,通常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范畴则往往是一个单词或复合词,如感兴、意象、味、中和、法度、本色、逸等。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命题不同于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主体的美学观念,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很多命题可以代表某位思想家、文艺家的美学观念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张晶《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性价值》)

现代文阅读Ⅱ

油画中的护灯者

扎西才让

苏奴站在嘉措的身后,看后者即将完成的一幅油画:

作坊不足15平方米,一条笨拙的褐色长条藏柜正对着店门。柜面上,摆着六七双高高低低的藏式靴子——皮面的,装饰简单,看起来挺结实;布面的,缝着氆氇毯子上才有的花纹。在摇曳的灯光下,仍然能看清楚它们或气派或华丽的样子。

事实正如画中画的那样:桌子两面,一面是个约莫七岁的男孩,上身挺直跪立着。或许因为寒冷或许因为瘦弱,他的瘦短的双腿看起来像在发抖,但脸上却是欢乐的神情。桌子另一面,是个老人,头发灰白,胡须也灰白,看年岁,已年届六句。老人盘腿坐着,一手拿锥,一手持靴,靴底搁在膝盖上。此时,老人的注意力显然不在靴子的制作上,其兴趣,显然在于和男孩的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

苏奴注意到,桌面上是盏做工粗糙的煤油灯,头小腹大的玻璃瓶内,只剩很少的煤油了,这使得玻璃瓶脖颈上的用铁皮盖子撑起的铜皮包裹的灯芯,显得瘦弱不堪。

此时,画中的一切,仿佛动了起来:破烂的窗户里漏进一丝冷风,将灯火吹得摇摇摆摆的,眼看就要熄灭了。男孩慌忙竖起一只手掌,遮住了固执后倾的灯火。他笼手护灯的侧影恍若一尊雕塑,在灯光中呈现温暖而光亮的红色,手势如祈祷一般。灯芯燃烧产生了一点儿烟,这并不影响老人凝视孩子的眼神。放下手中的靴子时,老人的脸上浮现起明显的苦涩的笑意。

“这老人是谁?”苏奴问嘉措。

“西沧镇上的一个老鞋匠。”嘉措说。

“谁呀?”

“你不知道。他的独生子死于打架斗殴,后夹,儿媳也死于黄病,好端端的一个家,只剩下他和这个孩子了。”

“那这孩子是谁?”

“他的孙子。”

苏奴觉得,嘉措确实是个有思想的画家,他画出了心里想画的东西:在煤油灯的照耀下,这爷孙二人已经构成了一个几近完整的世界。他想,即使灯火熄灭,即使老人和孩子瞬间就淹没于黑暗,但陷入昏暗中的眼睛也会适应夜色,静静地找到那久违的亮色。毋庸置疑,正是这个七岁的男孩,给老人带来了全世界的光。

“这画叫啥名字?”苏奴又问。

“‘护灯者’。”嘉措说。

“这名字起得好。我这个写诗的,也起不了这么好的画名。”苏奴感慨地说。

“你是个懂画的人。”嘉措说。

“艺术是相通的。”苏奴说。

“你先到沙发那边坐会儿吧,茶几上有青稞酒,自己倒上。我把画画完,然后我俩去吃午饭。”嘉措说。

“好,我等你。”苏奴说。

苏奴给自己倒了一大杯青裸酒,一边慢慢地品,一边看嘉措作画。他有点儿佩服这个朋友,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还会表达脑子里的奇思妙想,这《护灯者》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喝了一阵,苏奴突然替画中的老人有了一种担心:七岁是个门槛,一到七岁,男孩就得上学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将向他敞开。那时候,或许他会越走越远,只身逃离,不再回来,毕竟,对陌生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几乎是人类的天性。

“你画的是啥时候的事?”

“40年前的。”

“那这老人和孩子还在吗?”

“老人早就去世了。这孩子,在金城经营一家鞋城。”

“哦,我明白了。这画,是他让你画的?”

“算是吧,两三年之前他找过我,我当时没答应。”

“那为啥现在答应了?”

“现在,我明白了他的心境。”嘉措说。

嘉措的回答,让苏奴想起了自家的往事,他忽然有了写作的冲动,便找来纸笔,写下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诗草稿:

“我出门上学的时候,他们的争少还在继续。一路上,我经过磨坊、油坊和染衣坊;我经过的田野里,到处是油菜花的刺鼻的芳香。我的老师已年迈了,他再也不能把悬挂在歪脖柳树上的铁钟敲得山响,他讲过的真理尚未被事实证明,他教给我的汉字尚未给我带来奇迹。

“我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我自己做好了午饭,削好了铅笔。我写了一行文字,那些卧在红砖青瓦上的阳光就想背对着我悄悄地挪动身子。

“我决定逃学的时候,他们的争吵还在继续。我度过了童年,又在少年的背叛情结里走向异域……最后,我还是回来了,但他们中的一个,已经死去。”

在慢慢到来的醉意里,苏奴觉得,这复杂而多变的人间,也许正因为有诸多遗憾,才会令人珍惜。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衢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通亦日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念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 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