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6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觉得, 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平时,我 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 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了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 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分。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 一个作家对生活 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体验生活,到农村去(或到其它一个地方),打着铺盖卷,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 也是一种办法,但决不是唯一 的。所以,文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这是千真万 确的。关键是你对生活的感受。什么叫感受生活呢?感受生活实际上就是感受人生,体验生活也 就是体验人生。把这个意义扩大到这一层以后,你就不会局限于仅仅是对生活中的某一件事的发 现。我一开始是怎样少走弯路呢?我觉得,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 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因为,尽管有才华的作家都是非常聪明的,但他 一个人不可能包罗 万象。

我就不可能像蒋子龙那样,他小说中那种宏大的场面,大起大落起伏跌宕的情绪、气势,就 不是我生活的敏感区。我自己的敏感区在哪儿呢?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在那些平凡的人和事当 中,引不起大家注意的地方,恰恰是我对它有敏感。我发现了它,我就抓住它不放, 一味地追求 下去。这样,我终于找到了我在生活中的敏感区。

(摘编自铁凝演讲《怎样少走写作的弯路》)

材料二:

“文学的根本精神是让人们的心灵相通,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各  种形式参与着各国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世界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着我们的生活。”铁凝称,我  们尤其需要敞开胸怀,与世界各国人民对话,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化  成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的交流中扩展我们的思想。同时,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也要自信  地与世界各国的读者分享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国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丰盛, 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希冀和梦想。只有如此,中国文学才有可能全面参与到世界文学的建  构中去;也只有如此,文学才有可能带领我们,穿越分隔着人们的千山万水,唤起人们共同的人  性,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我们关于世界、关于自身的认识和想象。

“越是面向世界,就越要自觉地扎根中国。 一个作家,为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写作,就是为人 类写作。”铁凝举例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以《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 … 这些都证明,那些满怀文化自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 作家,广阔的世界在他们面前次第展开。

(摘编自张茜翼《铁凝:文学创作越是面向世界越要自觉扎根中国》)

材料三:

你的题材一 定要是你个人的、又超乎你个人的,要是大家的,是这个社会的, 一 定要找那个 结点,选材一 定要注意这个东西。“同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 这种具有同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 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  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逐渐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敏感性,能找到它发展的趋势。如果  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对它有了一种敏感度以后,它的发展趋势你就相对有一 定的把握了。能 把握住这些发展的趋向以后,你的作品肯定有一 定的前瞻性。这种意识久而久之成习惯了,提取 素材、抓取题材、观察问题的时候你肯定就能找到那些东西。 一旦有这种意识以后,你在现实生 活中就很容易发现你需要的东西,你就会知道哪些东西有同感性,哪些东西没有同感性。如果你 的题材具有同感性,你的作品就会引起共鸣。如果你的作品中的一个家族、 一个人的命运,和时 代的、社会的命运相契合了,你才可能写出大的作品。

(摘编自贾平凹座谈会发言《写作的秘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罗丹之约

铁  凝

早春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罗丹作品要来中国了,它们将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在法国,在巴黎瓦雷诺大街的罗丹博物馆,当坐落在庭院内的《思想者》被一辆蓝色大吊车 长长的吊臂轻轻吊离基座装进木箱时,数百名法国艺术名人默默注视着他,无数的摄像机和照相 机镜头一齐对准了他的缓缓升起。他们为他送行,他们都知道,这座巨大的铜像、斑驳的雕塑自 1906年安放在这里以来,从未离开过故乡。现在他就要出走,而且是第一次远足。他初次远足选 定的目标便是东方的中国。

把法国最伟大的青铜作品介绍到具有伟大的青铜文明的古老中国,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了。这又仿佛是罗丹生前的一桩心愿,因为神秘的东方艺术也曾经给过他强烈的震撼。

于是我便乘火车去北京看罗丹。

小时候我就看过罗丹,当然那只是些印刷品。其中两件作品给我的印象最深: 一件是身披宽大 睡袍,显出任意散漫的巴尔扎克; 一件是筋肉松弛的裸体雨果。少不更事的我曾经很不明白为什么 罗丹要将两位大作家弄成这样。在孩子的眼中,他对他们二位显得太随意了。成人之后才发觉罗 丹是多么坦率地对待了他这两位法国朋友,而他这两位朋友又是多么坦率地要求罗丹把他们弄成 这样。有本书中曾经提到,巴尔扎克认为罗丹只有把他弄成这模样,他才是真正的巴尔扎克。于 是至今每当人们提及巴尔扎克和雨果时,我眼前掠过的首先不是他们的著作,而是罗丹手下的那 个“他们”。我想这便是他们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共同卓识与见地吧,是这种卓识和见地掠夺了 观众的记忆。罗丹具备这种掠夺观众记忆的力量,他掠夺了我的记忆,他在我心中就日渐伟大起 来;他占有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里便永远有了罗丹。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安静地排着队等待购买门票。长长的队伍一直保持 了少有的顺和与规矩,似乎来看罗丹的人们是有约在先的,人们在一瞬间变得相互友好和理解了。

然后我首先看见了“思想者”,他被安放在美术馆庭院的正中,他正面向着熙熙攘攘的大街  和一片片古老的灰瓦屋顶。他坐在岩石之上,全身赤裸,蜷曲着自己;他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  紧张地正陷入沉思。这本是一个众人熟知的形象,这个几乎有点程式化了的姿势乍一看去,甚至  没能唤起我的新奇之感。而当我绕到他的背后时才真的激动起来,我惊讶于罗丹在思想者脊背上 所倾注的良苦用心:原来在这面宽厚、雄健的脊背上,组织明确的肌肉群如汹涌的波涛正有节律地  涌动起伏,使我忽然明白了罗丹在创作之初何以能摆脱诗人但丁原型的束缚,把身着裙装、面庞  清瘤的苦行僧形象换成了今天的“思想者”。在这位肌肉发达、强壮雄健的思想者身上或许融入  了艺术家全部痛苦而又美好的理想吧?他渴望从雄健的身体里发生雄健的思想,或者只有如此雄  健的身体才有产生雄健思想的力量?罗丹不忽略思想者的头颅,但他更倾心于支撑这头颅的躯干。

于是即使思想者的一面脊背也成了表现这雄健思想不可缺少的因素。于是我在他的被观众冷淡着 的脊背上初次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者,在这面脊背上,他那紧张而痉挛着的每一个细胞都使我 生出一种全新的幸福感。我很为这一瞬间,这个我独自占有的瞬间而满足。继而又想到,面对一 件伟大的作品,人们都在人云亦云时,议论的或许都是它那被观众(或读者)自己程式化了的正面 吧,对于它的背面却每每会粗心地忽略过去,尽管作者曾经苦心用尽地去经营它的背面。如今一 个完整的“思想者”终于给了我能够思想的力量。

能够思想着是美丽的。有力量思想的人也必是幸运的吧?

我感觉到了幸运,这幸运来自一个完整的“思想者”;我感觉到了幸运,还在于在“思想者” 面前我与我的两位同行不期而遇。他们是山西作家蒋韵和李锐夫妇,他们说,他们也是专门乘火   车赶来北京看罗丹的。虽然山西、河北两省相邻,我们却已有几年不见。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眼前掠过陌生的观众,身后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和克洛代 尔美丽的躯干。罗丹包围了我们,令我们忽然意识到,我们本是共同赴了罗丹之约而来,只有罗 丹才有如此的魅力吸引我们从各自的城市聚到这里。

我们惊喜地互相注视着,不提罗丹,也不提他为我们创造出的一切神奇。我们甚至没说什么 话,我好像害怕这份奢侈的突然消失,又仿佛在罗丹面前我们无需语言,我们都已明了思想着才 是美丽的。

人生的奢侈却原来是极为有限的,《思想者》们能够远涉重洋落座于古老的北京已经不易, 我能够亲眼目睹这些人类的奇迹,我还能够在这奇迹面前与久违了的外省友人相遇,这已算得上 是人生的奢侈之一。要紧的不在于这奢侈转瞬即逝,要紧的在于你真的奢侈过,即使罗丹已回故 乡,即使友人也离你而去。

入冬时节,蒋韵从山西打来电话又说起罗丹,她告诉我说,我们去看罗丹那天是3月10日, 那天是她的生日。

我一直相信,在我们各自的心里,都深深地感谢着罗丹。是罗丹约会了我们,是共赴罗丹之 约,使我们得以收获悠远而长久的思想的时光。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 好名而不思后患。 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 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因而 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代事也,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 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 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义,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余于 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破吴。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白  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忠,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 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 幸,必亡。中山与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 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善听而已矣。”

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  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 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 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 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  “咎犯之言, 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节选自《说苑 ·权谋》,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京冬奥会时,“冰墩墩”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运动员喜欢和“冰墩墩”一起合影;冬 奥村里,抱枕等相关产品令人爱不释手;“你有‘冰墩墩’吗?”成为新的流行问候语。有人说, “冰墩墩”成了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形象大使,回家时一定要带上一个。

“冰墩墩”吸引人之处,首先来自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其造型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 灵感源自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流动的色彩线条,标志着冰雪运动赛道,充满现代感和科技范儿的设计,表达着奥运之美,也传递着中国神韵。

小小的“冰墩墩”,散发着大能量。在冬奥舞台上,可亲可爱的形象,表达着中国人民的热 情好客,也在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大型赛事的吉祥物,往往以生动的拟人化形式,向世 界展示举办地特色,成为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小小的“冰墩墩”,发挥着大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体育大赛有着独特的优势;不 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育大赛是重要的桥梁。从会徽到吉祥物,从奖牌到体育图标,北京冬奥会 的系列设计,无不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姿多彩,展示着一个面向世界、生机勃勃的当 代中国形象。

小小的“冰墩墩”,承载着大使命。 当每个获奖运动员举起它,向无数关注的目光致意之时,代表亲和与热情、友好与自信的冰墩墩就在向世界讲述着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